簡答
非也。人性乃一複雜的系統,不能以「性善」或「性惡」一概而論。人性除了包含本能的感官知覺(六入)和情欲(七情六慾)外,還有理性的認知(即邏輯推理和記憶力),另外還有想像力。這些功能都不必然與愛神及愛人的誡命相違。
因此,反之,過分強調人性之善性亦未能完全掌握人性之全貌。箴言稱孩童亦知善惡。人有上帝的形象,故然有天生之道德意識,或儒家所言之四善端;然而,由於人自身的軟弱,在認知判斷上欠缺「徵知」,不知道何為真正的善、真正的惡;即使知道善惡,又未能知行合一,總是肉體軟弱,結果還是行惡或不行善,例如畏死而拒絕捨生取義;或者是善行本身需要克服和超越自身限制才能實行,單靠自己根本不可能為之,例如行神蹟醫治病人。基於這三點,人的性善無法突破自身限制,故需要超越之力量去克服這些限制,實踐道德。
釋義
人本然性善,氣質無善惡,墜落以後、原罪性惡。故罪惡只是歷史偶然、人類選擇之結果,並非上帝之創造,亦非人性的本質。
朱熹言本然之性就是至善,王陽明亦言「凡人之為不善者,雖至於逆理亂常之極,其本心之良知,亦未有不自知者。」(《王陽明全集》《知行錄》)上主創造人之初,人本有上帝形象,此「上帝形象」就是本心,使人本然性善,實在無容置疑,因上主創造一切必為美好。惟上帝形象之外,人有意志和情欲等無善無不善的氣質之性,因亞當夏娃自由意志的錯誤選擇,令罪惡得以可能。於是人就失落了本然之性,原罪使人難免犯罪;由於意志不必然選擇犯罪,所以人單憑自己意志力量時,有時會犯罪,有時不會犯罪,但總體上也難免犯罪,因為心中總是存在犯罪的可能性。但基督藉聖靈的大能醫治了我們,使我們恢復本然之性,能夠如同基督一樣實踐愛德,犧牲自我,實現至善。
部分神學家,的確以為人性本惡。例如馬丁路德指出「人性的本性乃是⋯⋯各人盡量為自己爭取利益」(〈路德大問答〉《協同書》362.297) 。然而,此非人類本性之全面。人性乃一複雜之系統。人性之六入、七情六欲等本無善惡可言,利己、求生避死本為動物之性、生存之本能。然而,自由意志選擇恣情縱慾,不惜違反愛神愛人之誡命,故罪惡生。但自由意志不必選掉罪惡;只要有一明確至善之選項,而自由意志又有動力去擇善固執,實踐至善的話,自由意志當然可以選擇行善。基督信仰認為基督的救恩不僅使人真知至善,而且亦使人得以行善,達至完全的知行合一。至於其他信仰或哲學則無基督救恩的確鑿保證,儘管我們亦不能絕對否定他們得救的可能性。
人性是上帝的創造,不可能絕對敗壞,絕對的罪惡,人性亦不可能必然導致犯罪。罪是自由意志選擇恣情縱慾而不惜違反愛神愛人之誡命而難免的結果;若無基督的救恩,人難免不斷犯罪。
聖經經文
孩童的動作、是清潔、是正直、都顯明他的本性。(箴言20:11)
神哲學語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