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傳統的潮州酒家吃飯,飯後總會奉上一茶盤,上放一杯杯小巧茶盞。杯中茶帶光澤而濃深,一口呷下,爆炸性的濃厚茶汁澀後回甘,喝罷杯中猶有餘香。
這,就是(潮州)工夫茶。
不過,不是每間都做得好就是了。其實出外用餐,茶娘對菜式味道是較茶要求為高的,無他,茶可以自家泡,但菜式茶娘可不一定會煮。
言歸正傳,這次想談談的是文字──到底是工夫茶,還是功夫茶?
按古漢語和歷代典籍,包含正統文獻字書史籍,或民間野史閒書記載,「工夫」、「功夫」不時互通,不過這跟古漢字未有絕對規範,慣用通假不無關係。只要翻翻文學大家著述書法作品,不難發現儼如蘇軾這唐宋古文八大家,其書法也不時出現通假字。就是説,借字、同音字互用是古人慣常做法。
即使漢時已開始出現如《爾雅》、《說文解字》一類字書,除用於專注訓詁考據,一般文士都是習慣揮毫而就,不會如斯執著規範用字的。因此,文士們不是寫錯字,而是一種古代默許的習慣。
若以現代漢語而言,「工夫」、「功夫」在個別情況下含義互通,可在一些專門術語上則不然。「工夫茶」一詞於唐宋已散見文獻,當是時,「工夫」二字是指花費時間、精力、工藝製作出的茶。換言之,初時針對的是茶葉做工(留意是做工非做功),而非沖泡之法。而這個針對性,指的是福建武夷一帶出產的岩茶與小種紅茶。後來發展出針對式的泡法,工夫茶便成一種獨特沖泡之法的稱呼。
相對而言,「功夫茶」一詞始見於近代文字記錄中,大約是九十年代後二千年代左右。在此之前,一些茶人茶書文字記錄中,均以「工夫茶」稱呼潮州這種特色沖泡的鐵觀音。請注意,潮州工夫茶所用茶葉乃鐵觀音,而非其他品種的茶。當然,學了工夫茶這種沖泡手法,用來沖泡其他茶也無不可,只是未必能體現出真正的風味。因為工夫茶對茶葉的焙火度有嚴格要求,加上對茶葉的處理,並非任何一種茶都能泡出如斯風味的。30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WfPayP0Jz
不知各位有沒有留意茶娘在第二段中,為「潮州」二字加上一個括號。若有留意第七段所言,便可發現初言的工夫茶,是指武夷一帶出產的茶葉。那麼,為何後來武夷工夫茶會變成潮州工夫茶?為何潮州工夫茶好像變成了真正的正統?這個嘛,就關乎茶發展的歷史因素了。30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HJKSfN3k5
說來有點話長,留待下回分解。30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0p21hzI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