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喝茶,喝著喝著便會漸漸對瓷器與紫砂多了點認識,因為不同材質的茶器,對茶湯會產生不同影響。
不同年代的瓷器與紫砂器物,承載著不同的歷史,其做工與材質,反映出年代技術特點,一些器物上的刻記,更直接反映著那個年代的社會生活面貌與人物。茶娘不是修歷史的,只是對愛好之物會想知道多一點、想了解多一點。
這次想聊聊的,是茶娘剛入手的紫砂壺──鴿嘴水平壺。
鴿嘴壺算是常見壺型,有說當年是主要外銷日本的款式。不過要證明是否屬實,相信要先作一統計才能作準。只是開國早期的統計資料不好找之餘,文革時期的資料準確性更欠公信力,畢竟那可是叫囂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為向上交數邀功,許多數字不過做假(廣東話曰「篤數」)。唯一較可信的,就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鴿嘴壺的確是宜興紫砂廠的主流壺型之一。
六、七十年代,宜興廠製的紫砂壺除內銷外,還有不少是供外銷用來賺取外匯的。銷售範圍主要是日本、東南亞與香港,中間也有不少流至台灣。
由明清時間起,紫砂壺工藝師會在壺身、壺蓋、壺柄等位置落上款號,這做法保留至建國之初。至接近文革時期,在一切國營、只容團體存在而否定個人主義的國情下,內地規定紫砂壺上不能再刻印上款號,在型制上也多為統一模式的大規模生產(包括半機器或純人手)。因此,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製成的紫砂壺是不見款號的。至七十年代初,或許因「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六」情況導致紫砂壺製作水準下滑,國家下令工藝師在壺的蓋內印上其名(只有其名而無其姓),這樣用家始終不知工藝師為誰,但國營廠方卻能在品質出事時追究工藝師的責任。這種做法於茶娘看來,就是工藝師能享受的,只有責而無譽。這做法公道嗎?各人心中自評吧!
正是由於不能署名落款,一些港商訂製的外銷紫砂壺底款,便出現了有趣的印款──字母與數字。
茶娘剛入手的鴿嘴壺底款正是此串字母數字,坦言,茶娘是覺得有趣所以才買下此壺的。跟茶友聊過後,茶娘開始翻查資料,過程是有趣的,同時也長了一些關於香港社會的歷史知識──香港固網電話的發展歷史。
底款的字母與數字,正是六、七十代的香港固網電話號碼。H是代表港島區,後面的六位數字為首的5是香港島區號,跟後面數字合起來便是當時完整的電話號碼。六十年代以前,香港電話號碼由五位數組成。隨著經濟發展,電訊需要提升,香港電話公司便於六十年代初推行由六位數組成的電話號碼。其做法是在原有的五位數電話號碼前加入區號,香港島英文簡稱是H、代表區號是5,九龍英文簡稱是K、代表區號是3,新界英文簡稱是N、代表區號是12。
六十年代時期,部分新推出的電話號碼已改由六位數組成,加上區號後,電話便由七位數組成。故在六、七十年代時,電話號碼有兩類:六位數組成,或七位數組成。
從一個小小的外銷香港紫砂壺,便能窺見香港某段時期的社會歷史,茶娘覺得還蠻有趣的。因若非這個壺,茶娘壓根不會知道香港電話號碼的發展歷史。
當然,茶娘手上的壺是當年外銷紫砂壺的真品,還是仿造的贗品,還有待驗證。不過這個小小鴿嘴壺做工可以、泥質也著實不錯,只養了個多月其油潤感便已跟別人家餵養了二十多年的幾乎看齊,心底不由泛起點小興奮呢!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