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碎片
父母在我十二歲時離異,我當時的歲數算是不大也不小吧。
父母離異對於不同年紀的孩子而言都有不同影響,也不一定歲數越小就越不幸。我的姊姊比我大整整十年,父母離異時她已經二十二歲,拿到了大學畢業證書和優秀的成績,有一段穩定的關係,再過不久也有了事業,成了家裡的主要經濟支柱。
十二歲的我,感情正在急速發展的階段。雖然不至於情感上依賴爸爸的存在,也很快接受了爸爸不再在我們家,但還未能夠脫離家裡的情況影響,獨立地在外面找到自己的生活和依靠。
在父母離異之前,在同一個夏天,學校因爲豬流感疫情停課,我和多數心愛的朋友們失去了相處的時間和聯絡,提早畢業。剛踏入中學時,我對這一切一切都感覺不滿,沒有交到朋友,沒有傾訴的對象。我覺得生活是黑白的。
那時的我覺得父母離異對我沒有做成任何影響。爸爸的離開也還好吧。我討厭我的家,才不會因為家庭破裂而陷入抑鬱甚麼的……
現在我知道,把對人(尤其是家人)的感情切斷,是少年時的我的生存手段。那時媽媽經常在我面前邊痛哭邊怒罵爸爸,或者總是在電話上跟親戚哭訴。我只好關上門,物理上阻隔那些我無法處理的情感;如果不能物理上阻隔,就唯有精神上阻隔。對於其他人的情感和關係也漸漸不可逆轉地崩壞,我也面目全非。
自從父母的離異,節日也失去歡樂,變成了尷尬和壓抑的日子。中秋不再團圓,聖誕再沒有一家人觀賞燈飾的節目,新年只是煩厭的應酬,每一句「快樂」的祝福也變得彆扭。
事隔多年,我對於修補家庭關係已經不再期待,我也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了。中秋月圓與否已經與我無關,但大大小小的創傷仍然會隱隱作痛,成為我的身體的一部份。
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QhTqB6IaZ
精神疾病的成因:
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仍然在不斷尋找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成因,但我們已知的是精神疾病沒有單一的成因,而是被互相交疊的複雜因素影響。
讓我以著名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去簡單說明:
生理因素包括:遺傳、腦內化學物質和荷爾蒙失衡、身體的健康和疾病等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rgAtjbhQZ
心理因素包括:性格、情緒反應和管理、心理韌性、思考的模式等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yKf8r9nPJ
社會因素包括:成長環境和父母培育、人際關係、社會文化等
當這些因素相加超過能夠承受的程度,就可能演變成精神健康困擾和疾病。反之,這些因素也可以帶來正面影響,成為保護因素,例如樂觀正面的性格、良好的作息習慣和健康的人際關係 等。
理解精神疾病:
在精神健康資訊越來越普及的現在,不少人明白精神疾病跟生理疾病一樣都是生病而已,而不是可怕的事情或者發瘋。精神疾病跟腦部物質(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失衡有關,但過分強調這一點而忽略其他心理和環境的因素,卻可能無助減少污名,反而使人產生精神疾病完全不受患者所控的誤解。
相反,社會的大環境也是影響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治療精神疾病經常侷限於減少症狀和調整患者個人的情緒和思想,但如果患者身處的環境不改變,包括家庭、親密關係,也包括這個社會,患者亦難以得到足夠的空間去療癒和成長。改變社會環境,消除污名和使精神健康資源和知識更普及,讓社會變得友善和富足,是每一個精神健康工作者和倡議者的任務。
---
《自我解剖 憂鬱篇》會在2025年1月第三屆獨讀以小誌的形式登場。
ns 15.158.61.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