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篇章可能使人情緒不安(涉及自殺念頭)。
我人生第一次與精神健康專業人士見面,是見臨床心理學家 Dr. A。
她其實是我媽媽的心理學家,媽媽因爲離婚的事帶來的憂慮輾轉開始見 Dr. A,其中兩節輔導亦帶我一起來了,也許是媽媽看見我也好像出現情緒困擾。當時我 14 歲,並不知道甚麼是心理學家、甚麼是精神健康,只知道見心理學家代表我有一些別人沒有的問題。
兩次見面,Dr. A 都是單獨見媽媽,然後見我,然後再見媽媽。第一次見面時,她讓我填了一些工作紙,例如用填色的方法形容我的心情。我在人形剪影中填上了大塊代表悲傷的藍,剩下的位置填上有的沒的。
第二次見 Dr. A 時,是我第一段很想死的時期。可是見面的那天剛好是班級話劇表演完成的那天,放下了心頭其中一顆大石,當天我的心情放鬆了很多。見 Dr. A 的時候,我如實告訴她我的自殺念頭,告訴她我不認爲媽媽會傷心,告訴她我的自殺計劃(當時並沒有很主動的認真想),也告訴了她當天我的情緒。
她問我有沒有甚麼不能告訴媽媽,我說不要告訴她我想自殺。她確實沒有告訴媽媽,然後我也再沒有見 Dr. A 了。現在想來,她的判斷也沒錯,當時我算不上危急狀況,如果她告訴媽媽只會使我不再信任她吧。
不過,我其實希望當時她和媽媽有跟進我的事情。也許因爲她的 client 是媽媽而不是我,我也不知道她跟媽媽說些甚麼,所以當時確實需要協助的我並沒有得到協助和支持。總之,時間過去,環境改變,我的狀態也有稍為好轉。
當時自己處於被動,所以雖然反思,也難以說自己有甚麼做得好或不好。希望當時 Dr. A 有更加關注我的情況,也許轉介我見社工或其他專業人士,因爲當時我的抑鬱已經影響了我的學習和人際關係。
希望家長、學校和社會的精神健康意識有所提高,當時作爲青少年、學生的我沒有得到足夠的精神健康教育,但對於自己的多愁善感並沒有收藏的。我的寫作和藝術功課內容、上課時的狀態、班裡的人際關係等,滿滿是抑鬱的跡象,但沒有人留意到。
當年沒有得到我所需的援助是我現在從事精神健康相關工作的原因。遇上情緒和精神困擾而要尋求協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求助到真正得到適當的協助和改善,中間的路可能很長很難。可是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幫助也是很辛苦的。我希望自己的經歷和努力補上的知識讓我能夠和其他人一起走這段路,並使這段路好走一點。1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0PH2XJDrS
(順帶一提,學校裡有駐校社工或輔導員好像是普遍的。但我的學校的社工主要負責信仰方面的宣傳工作,唯一一次因別的事情見面她的話也只讓我心情更糟。這也許是我的學校的問題,但也許也是傳統天主教學校的問題?我從來沒有聽說同學因爲情緒問題去見社工,只有信天主教的同學們去聊天。)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