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心靈都在淌血
少年時期開始,我就身處一個不同的地方。我的世界好像有一塊灰暗的濾鏡,其他人的笑聲好像都遙不可及。
有時候,我會忽然感到自己與其他人相連;我感到每個人的心靈都在淌血。每個人都受傷了,每個人都很脆弱,都像發抖的孩子一樣渴望呵護,期望世界不再對自己施暴。
那些臉上慈祥溫柔的人、開懷大笑的人,還有那些粗口爛舌的人、一臉呆滯木獨的人,都埋藏着不為人知的祕密。在維持冷漠的距離、明哲保身的一個個陌生人之間,有一張巨大的網,所有人都被這張網羈絆和捆綁,成為一個巨大的傷口。
我偶爾感到這個巨大的傷口與我產生共鳴。我感到悲痛,無論是肩膀上那個人,還是列車另一端那個人,都使我憐憫。但我無法捕捉痛苦的根源,只能手足無措地接受自己的渺小。
我曾經希望自己能夠吸收所有人的悲哀,成為黑暗的終點,將所有人都從迷失和困境中拯救出來。我因此學習心理學、朋輩輔導、精神健康急救,並且希望寫出能夠安慰所有人的文字。
今天,他們的心靈還是不斷淌血。我有這種無力感,一定是因為我也是其中一個發抖的孩子,這是最難過也最安慰的現實。
4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51fcQlgLm
香港的精神健康:
在香港,每七個人就有一個正經歷常見的精神健康困擾(例如抑鬱症、焦慮症)。這個數字來自2015年的一份調查,近年的多份研究亦得出更高但不一的數字。
香港社會經歷了動盪不安的時期和新冠疫情,這些事件讓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共同受到影響。令人憤怒和害怕的新聞、病毒對自己和親人的威脅、生活模式的改變、親友移民等,都令我們的情緒和精神狀態繃緊,而這些共同經歷又使我們更重視精神健康對每個人的影響。
這些年,民間亦出現越來越多進行心理和精神健康工作的慈善機構、團體和社企,社交媒體上亦有越來越多的資訊,包括心理學知識和個人經歷。媒體的普及令精神健康資訊更隨手可得,而傳遞錯誤、偏頗資訊的風險也更高。
香港社會上亦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污名和負面標籤,傳統文化、性別定型等概念令我們不願意表達和分享脆弱的情緒和掙扎,一句句看似微小的「諗得太多」、「唔好喊」、「節哀順變」、「加油」亦可以築起頑固的高牆,阻擋受困擾的人尋求協助。偶發涉及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事件亦使我們反思社會的資源問題以及新聞媒體報導的影響。
以上只是香港的精神健康全景的概略描述。
---
《自我解剖 憂鬱篇》會在2025年1月第三屆獨讀以小誌的形式登場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