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忙到一個點,現在茶娘總算能緩一口氣,寫寫自己想寫的。
香港茶界老一輩的知名茶人不算很多(所指為真正家傳戶曉茶界中知名翹楚,多已上岸名利雙收),其名內地茶界亦相當熟悉。香港茶圈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太小。尤其近十餘年除已具一定歷史的傳統茶店外,也多了好些新力軍經營新派茶店(包括實體與網店,後者尤多,但絕不包括手搖茶店)。伴隨雨後春筍,便是良莠不齊。茶娘接觸過不少新派茶店,與負責人閒聊後,發現不少為茶界素人。何謂之素?經驗淺,空理論。當然,經驗是積累回來的,但在個人半桶水的情況下卻「膽粗粗」地開店。或許他們的確對茶業具有理想,可卻有不少是混口飯吃。前者,茶娘期望他們努力學習,將來總能獨當一面;至於後者,只能期望他們別賣些喝壞人的茶出來,這可是會損人健康的。
現時香港不少茶店,又或官方承認的學院有舉辦不同類型的茶班或茶藝證書課程,惟證書的區域或國際認受性其實存在很多不明確處。有些人修畢證書(少則半年,多則一至兩年),便自行開班授業,究其知識與經驗是否真足以授徒,茶娘在此不作評論。在修讀者中,可留意兩類:一、本身已是經驗茶人,只是須修個證書來掛牆;二、茶界素人,自覺取得證書等同修仙界大圓滿下山濟世。茶娘接觸不少茶界中人,就是不屑考證書。這類茶人自有其本錢,只是面對這甚麼也要證書作證明的世代,有時也會有點頭痛。例如當他們興之所致想去機構或學校教茶時,已過不到自身證明這關,最後一般都是:哼哼,老子教私班算了!
茶娘不否定茶課程的功用,因它起碼在一些簡單的公認知識上能作一個基礎,但是,茶乃專業專門知識,而且還包含實際操作技術,因此,僅僅上堂考證是不足以齊備完整地掌握茶門這個知識的。茶課程是始,往後還是要靠自己不斷鑽研努力,期間總會碰碰壁「交學費」,只要不是傾家蕩產,惟有苦笑受之。
談茶班一類的其實還蠻多值得聊聊的,不過再聊就文不對題了,或許遲些另開題目再論,否則百分之百茶娘又要跑題了,哈哈。
除了報茶班、與茶界人混,還有的自學方法就是讀書。
早前茶娘買了一本已故茶人的存稿作品。坦言,一些資料性的茶書茶娘興趣一般般,讀起上來時大概可以「K」書來形容。而且一些資料型的書籍,除附豐富品鑒圖片者,一般在網絡中已可找到海量相同資料,故有時也毋須借閱或購入。相對而言,一些帶文學性質的散文類茶書作品更能吸引茶娘閱讀。流麗而妙趣的文字,在文字中再窺見茶門知識,一點一點地吸收思考,這是文字的魅力,也如茶的魅力。文字是藝術,茶也是藝術,兩者結合得宜,二者同彰。
楊先生是中文系出身,其文字功力自不待言。此書行文流麗,引經信手拈來,渾然天成,不會讓人覺得生硬。他於1980年代開始推動茶學,足跡遍及中港台與星馬東南其一帶,簡言就是華人之地(畢竟茶乃開門七件事,即使背離故鄉,有些習慣始終不變)。此外,其亦涉足戲曲影視劇本創作,有點讓人聯想古代的文人墨客的場景──斜風細雨,烹茶聽曲……噢,茶娘腦中突然冒出關漢卿身影,惟當時的泡茶之法應與今大不相同。
2022年,楊先生在世時,其茶界友人曾建議他整理多年茶學所得,編匯成集以傳後世。可他猝不及防撒手人寰,後人只能整合其已出版之物,以及家中存稿手扎,盡力匯統其學說。尤其在工夫茶與普洱研究上,楊先生可謂大家。其生前後期,已不再親自授徒開班,加上他們那輩的教學方式,全憑學生慧根。教學不明言,學生須依靠自行觀察、自行體驗、自行實習,加上有技巧地虛心求教,才有機會漸漸走近其學之精粹。
總括而言,雖然通過此書也不過管中窺豹,但於好文好茶者而言,茶娘依然極力推介此書。1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bWYXRmG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