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把標題改回「自我解剖」了,因爲還是比較喜歡這個名字啦,但還會繼續提醒自己這篇文章所說的事的。]13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ag4QiR6to
將「自我解剖」變成「死者與蘑菇」,有兩件事想要嘗試放下。13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mnS4Iznfa
一:我現時對於精神健康故事的標準的理解。
在工作的官方場合去展示精神健康故事有一系列的要求,目的不只是要保障說故事人和聽衆的安全和健康,也是爲求這些塑造這些故事以達到消除污名的目的。我感覺對於這些故事而言,是有規限和完美的指標的。
因爲即使在工作以外,我也希望能爲精神健康倡議出一分力,所以我嘗試「矯正」我的個人故事。我避免那些可能有害的內容,嘗試發掘正面的訊息,去貼近一個「完美的精神健康故事」。
吸引的開首、清晰的敘事、適時的轉折、動人的感悟、帶來希望和行動的總結。
可是,我的精神健康真實的經歷,就是那麼不完美。我的復元——甚至我根本不知道復元這個概念能否套用在我身上——不只不是線性,而且旋轉和分岔。我缺少很重要的社交支持,我的復元故事大多是獨行的。我的抑鬱沒有完結也沒有始源,沒有復元的景象,而是恆久的變化,在抑鬱的不同樣子中找到意義,包括抑鬱的深淵和抑鬱的缺席。我的故事充滿污點和失望,充滿了標準和安全的語言無法表達的煩躁和絕望,充滿了無賴、暴力、怪異的希望。
嘗試寫「完美的精神健康故事」,嘗試寫會被衆人讚賞、對別人有用有幫助、不得罪任何人的故事,那就不是我的故事。這就跟我其他的創作是一樣的。而且,完美主義無助於我的寫作進度。
不是說放下標準,就等於可以放肆。當作品公開,自我表達就也有底線。創作可能沒有底線,但發表的作品就有社會責任。只是,所謂標準本來就是部分人所設立的,沒有人會百分百肯定標準訂立得對不對。不符合標準的作品,有時候更有價值。
補充,也想放下過多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學用詞。談論精神健康去污名化,不是必須使用專有名詞的。這是我的態度。
(也就是說如果同事看見這篇文章,雖然我問心無愧但可能有點尷尬。)
二:對於取悅讀者觀衆的執着。
與上一項相關,只是對象的不同。
Instagram上放怎樣的圖才能吸引觀衆的眼球?怎樣的內容才能追上潮流提高曝光率?多少字數才能使讀者滿足又不用盡 attention span?要畫美少女或者 fanart 嗎?要寫甜故嗎?
最新的觀察是,(在我的內容之中)比起計劃充足、緊貼格式的發文,帶有自己的想法、閒聊和碎碎念的發文有更多讚好。(好像、可能是。)
學習別人的做法、給自己嚴謹的格式,並不利我的創作和發表。在工作上,我沒有那麼多自由,我要學習別人 tried and true 的方法,不能隨意實驗自己的主意。可是在自己的個人創作和生活裡,這麼做只是令我更得不到觀衆的 like——因爲我首先就會錯過很多想創作但不符合策略的主意,也會將作品刪減、將菱角磨平,令到分量和個性都減少。
與其取悅讀者觀衆,不如先取悅自己吧。自己對自己的一個 like ,應該比得上別人十個、百個 like。自己明明有那麼多想要表達和訴說的事情。
ns 15.158.61.4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