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學者吳智和《明清時代飲茶生活》言:「國人向來不輕言道,認為那是一種至為崇高的義理,茶是飯後餘事,謂之藝術猶可,若謂之道則遠矣。」
「道」之者,真理也。自先秦諸子百家的道,是當時世局中的百花齊放的思想局面,也形成了多種傳承至今的學術思想。
上述所言,自是從哲理層面解釋「道」字之義。
為何這回突然以這特別題材撰文?事源一位茶友的一番話。歸納其論點,大抵就是拜託某國不要動輒就說「自古以來」、「甲呀乙呀丙呀都是源於它,它是大宗,別國全都是學它的」,責其言行才是根本上的妄顧歷史事實。總之就是某國常妄顧事實、凡正面之事都說是出自自己的,不斷往自己臉上貼金。若要打個譬喻,就如稱登月第一人不是岩士唐而是嫦娥。
※
中國人發現茶葉及飲用茶湯,以及自古有一套茶藝與茶文化,相信爭辯空間不大。可是,中國自古以來(咳咳,茶娘是認真引用這詞兒的)便存在茶道,爭議則可大了。
就如開首所言,「道」之一詞,古來中國人不輕易使用。
茶藝,是一種藝術,一種技巧。茶樹的栽種,茶葉的採收、製作,以至於為好好的煮、沖、泡茶,創造與使用了一系列各式各樣的茶具器物。茶藝是一整套專門工藝,雖然歷史上多番演變,但此是實實在在存在於中國歷史之中。例如陸羽《茶經》講解了茶樹、茶葉、沖泡、器具等。可說至思想層面嗎?抱歉,真的是沾不上邊。
茶文化,廣一點,是茶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角色;狹一點,是茶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功能。潮州人的功夫茶,雲南至西藏的茶馬古道;唐朝的煮茶,明朝改革後的六大茶類;古代不少著名僧侶尤擅煮茶,茶也成為出世之人與俗世之人中間的橋梁。林林總總,均為中國傳統上出現的茶文化。茶存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的更變成生活習慣,漸漸便形成中國的一種茶文化。
「茶是飯後餘事,謂之藝術猶可,若謂之道則遠矣。」
在中國之中,茶可以是茶藝,可以是茶文化,但似難尋到真正茶道之跡。
或有人會提及《百丈清規》中的茶禮儀,繼而將之視為茶禪。可是那在當時只不過是寺中儀式,跟僧侶的禪修無關。若將此視作中國的茶道,似有偏頗。
※
先秦百家諸子之道,乃有著書立說,並有其自身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可觀中國歷史長河之中,卻不見有一正式關乎中國茶道的系統思想理論專書著作出現過。
在七十至八十年代,中國茶道之書,內容大都是寫日本茶道的;及至九十年代初,才有人開始著述關於中國茶道的文章書籍,並經常將唐朝皎然引為中國茶道創始人。至於為甚麼偏要引唐朝之人,茶娘猜想,大概是中國茶葉煮法是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將中國茶道之始的名堂壓在皎然身上,便能藉此作為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的論據。當然,這只是茶娘個人的推測,相信與否看倌自行斟酌。
※
對中國是否自古已存在茶道這一論題,老實說,茶娘沒有太大興趣。茶娘只是喜歡品嚐好喝的茶,跟別人分享茶的點點滴滴,間或擺弄一下茶具器物,圖個心情舒坦與寧靜。
茶於茶娘而言,茶是生活,是文化。起碼直至現在,暫未想過要如日本茶道般,追求那種精神層面的修行。
ns 15.158.61.2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