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的茶,可以是綠白黃青紅黑;炒的茶,管它是那個品種何種顏色。
※
古時,喝茶是風雅之事,文人名士煮茶論經。就是說,達至某個身分地位(簡言之,就是有錢),才有閒情逸致細碾砣,慢烤烹。及後至明代,製茶與沖泡方式的改變,茶終為各階層亦能享受之物,也成為開門七事之一。
時至今日,生活質素不斷提升,人們可選擇的飲料種類更繁,可茶,依然穩佔一席之地。
茶與酒,千年如一日地存在於人類歷史之中。
只要是好喝的茶,茶娘都會喝,只是性寒涼的綠茶較少喝。至於選茶,必然是性價比為第一條件。畢竟茶娘囊中羞澀,未能如別人般購物不看價格。因此,獅峰龍井喝不上,挑其他鮮爽的當造綠茶便好;岩茶三坑購不來,選個二澗的吧。總之只要口味對,品質沒問題便行,又或是放棄量而追求質,滿足一下口腹之慾。幸運的話,有時亦可在茶友聚會之中,嚐到些茶娘買不下手的貴茶名茶。
明明是日常生活食用之物,為何茶會變得如何離地?一言蔽之:利也。
有的人,買茶是用來喝的;有的人,買茶是用來保值的。
※
炒茶風氣之始,大概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而普洱的重新興起,跟商人囤茶、易武復興、一人一書,以及送禮文化不無關係。
若要細說,故事實在太長,因此只概括敘述。
在炒風未興的八十年代,中國茶的價格大抵是符合消費物價指數的。當時,不少字號茶、印級茶都存於香港各茶商茶莊手上。及至九十年代左右,有台灣茶商在香港大量收購字號及印級茶(請注意,台灣本土本已存有普洱圓茶,是次算是一次大規模在港收購)。由於當時炒茶風氣未起,在利之所致下,最後大部分字號茶、印級茶均轉手至台灣茶商之手。
在1994年,台灣茶人呂禮臻親訪易武,追溯普洱之源──自古以來的普洱核心區。沒多久,他便與當地保存傳統手工石磨壓製技術的張毅合作,於1996年推出「真淳雅號」普洱生圓茶(生茶)。是次可說是易武普洱重入世人眼中,亦可謂易武復興。此處補充一點,這批茶當年推出時,散買約是四位數一餅,而目前的市場價格已升至十一二萬一餅,若是完整一筒的,價格更高。
同一時間,台灣茶人鄧時海在1995年出版了一本《普洱茶》,讓普洱界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就普洱茶提出了「愈陳愈香」的概念。的而且確,普洱是其中一個在歲月洗禮下,茶葉會因陳化而讓茶質變得更優秀的茶類。這個概念的系統出現,加上書中圖文介紹了一眾字號茶及印級茶,再加上台灣成功的推廣,普洱開始受到茶人的青睞。
經過九十年代,具年份的普洱漸漸成為可食用的古董,價格隨即水漲船高;同一時間,大量茶商投入普洱市場,在宣傳和普洱古董的雙重推動下,一些年份較短,甚至新製的普洱茶,價格也節節上升。
為何提及送禮文化對茶餅有一個推高價格的作用?其原因就跟茅台酒一樣,因此茶娘在此也不多贅言了。
種種因素的交織,導致茶成為炒賣保值的物品。茶商瞄準商機,大力發展普洱茶業務。記得早些年曾有早期紅印還是字號茶的拍賣,當時好像拍出了七位數的天價。目前就有一間拍賣行,是專門做拍賣茶葉的生意的。
在中國近十年來打貪的政治形勢下,炒茶的情況略為收斂。可是,發展至今,炒茶儼然已成為一個不能改變的現象了。業界亦由炒普洱,發展到六堡茶、老白茶等都開始炒賣,周邊的茶器具亦然。
※
說了這麼多,茶娘想說的,不過是現在的茶分為「喝的茶」和「炒的茶」。市場在炒賣字號、印級茶,追捧單株老樹古樹茶之際,能否手下留情點,多留一些「喝的茶」給普羅大眾呢?
也或許,這只是茶娘個人的小小怨念罷了!
ns 15.158.61.4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