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網文、茶商、茶人說茶時喜歡引用陸羽《茶經》,當然,這是中國首部茶學專著,對後世茶學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可完全以當中內容看待與評價今茶,則未必完全正確。
《茶經》撰於唐中葉,成書之時約為唐肅宗時期(在位時間為公元756-762),及後曾作出修訂。
唐時製茶與品茶的方法跟現今的可謂大相逕庭,唐朝的茶葉製法大致有蒸青、碾壓、舂搗等工序(大約就是現今日本綠茶抹茶沿用的製法,即遣唐使傳回日本的茶葉製法),品飲時會將茶葉投進瓶子或瓦器中,或注以沸水,或直接架在炭火上煮,故古詩詞中才會出現煮茶、烹茶的場景。與此同時,古人還會將蔥、薑、棗、桔皮、薄荷等物跟茶葉一起煮。
現今我們所喝之茶,包括製茶手法與沖泡之法乃承襲明朝茶改革後之法,就是茶葉分六大茶類製作之法,然後直接以沸水沖泡便可,相對而言,明朝的茶改革令喝茶變得相對簡單。當然,要考究起來還是可以很考究的。
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是隨時間而改變的,加上氣候、地理、種植方法的改良,若一味將《茶經》奉為聖諭,完全以其內容解讀現今的茶,實有不妥之處。
寫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一說,現在賣得有點貴的紫芽茶、紫娟茶。有些茶店或相關人士,會引用《茶經 ‧ 卷上》中的「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作為紫芽茶或紫娟茶為上品茶的理據。先撇除茶葉上的化學分析,這種佐證是錯誤的。
首先,根據陸老生存時代,《茶經》中所說的並非普洱茶,應是唐朝當時的貢茶──顧渚紫筍(今浙江省一帶),其葉片呈微紫、嫩葉背捲如筍殼,故以此命名,而此茶正是當時上貢皇室的貢茶。現在的茶店或相關人士只節錄了《茶經 ‧ 卷上》的兩句,要知其實陸羽寫的是:「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由此可見,陸羽此處所言確非現今所指普洱中的紫芽或紫娟茶,而是指當時的紫筍茶。
其次,隨著時代變遷,好的被造壞、壞的被做好;好的絕了種,壞的卻留下。簡單以水作例,《茶經 ‧ 卷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就算是井水,總的也比我們現今普遍使用的水喉水好吧?起碼沒有人工添加的氟味道。
因此,《茶經》能讓後人看到中國茶道的變化,於茶歷史之中實為鉅著,但後人也不用完全以其內容來詮釋現今的茶道茶法。
好,回到此篇原點──普洱中的紫芽與紫娟。
紫色的茶葉,實為茶樹的基因突變,就如人類與動物界的白子(白化病)。凡基因突變者,的確為罕,可能數千株才找到一株全變異品種。
可是,罕有即等同好喝嗎?
喝茶之因,各有不同,但相信總有一個要求的共通點,就是──要好喝。人總不會故意挑難喝的東西來虐待自己的舌頭,除非是生病時喝的藥。
茶娘早前剛試了三款紫芽與紫娟,2004年福元昌紫芽、2012年紫芽、2022年紫娟。由於忙著跟朋友聊天,完全忘了拍照,不過要看紫芽紫娟的茶樹葉片與茶葉之貌,在Google大神幫助下很易找到。
品飲後結論:幸好是茶辦試茶,若直接買入真要哭了。要知道,大部分茶商推的這兩款茶一點都不便宜。某淘的價位則高賤兼有,若有興趣有閒錢可買點試試,以親身感受一下箇中滋味。
上述已提過紫芽與紫娟乃基因突變種,古代千百年總會出現過這種茶樹,可從未有文獻或流傳下來的產品是盛讚紫芽紫娟為上品的。若它真的有所值又好喝,相信古人早已竭盡全力來插枝栽培了,所謂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嘛!可是,古代沒有;不過,現今推了。
其次,即使採的是紫芽與紫娟一芽一葉最嫩的部分,跟正常茶葉比起來,其葉片都是偏硬偏厚的。想像一下,硬硬粗粗的茶葉在揉捻工序中,能揉出個甚麼樣子來,當然不會揉不到,但效果會理想嗎?而紫芽與紫娟製後的葉片基本呈黑色,即使沖泡後也不會如其他茶葉般變成墨青色。
當然,從化學層面而言,紫芽與紫娟的確含較高的花青素(所以呈紫色),而花青素在明目、抗氧化亦已證實具有一定作用。不過日常進食的食物一樣含有這些元素,有必要以喝紫芽紫娟的方式來補充嗎?
喝茶喝健康喝味道,紫芽與紫娟沖泡的茶,茶娘覺得一點都不好喝。正常沖泡方式,茶味不張帶澀,既沒生普那種甘甜香,也無老普那種順喉帶韻。首杯的感覺是茶水帶少少澀,似在喝水;次杯的感覺是正在喝水;第三杯?抱歉,已經丟了,因為自家舌頭又抗議了。
可一提其中一款2022年的,這個做工可以,開茶聞上去都有點新生普的淡香,不過喝時都是如喝開水的寡淡。還有,那個2004年福元昌紫芽,若茶娘沒記錯好像是四位數價格。據我所知,有些茶行的紫芽餅更高。
到底值不值?見人見智吧!
不過,也不排除有人會喜歡「不買對的,只買貴的」。只是茶娘窮,花不起豪不來罷了。
※
*其實茶娘很想下這標題:「茶者,以紫為上?──這樣引用《茶經》,陸羽的棺材板蓋不住了!」不過還是不拿他老人家來玩了。(鞠躬)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