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一班太學生從私墊走出來,走到科舉考試的場地門前等候,準備考試。每一個太學生都戰戰兢兢地拿着手上的書本,唸背着書中的內容,過了一段時間後,官員從場內打開門讓太學走入試。
在參與科舉的太學生之中的王曉博從門口走入考場,隨意選擇一個位置坐下來。考官從他的房子裏走出來,手上拿着試題,把卷起的試題打開,貼在木板上讓每個在試場的考生過目,試題寫着:無愧的選擇,是甚麼呢?
考官對着太學生大聲叫道:你們有三個時辰寫文章,現在開始計時!
王曉博把題目瞟了一眼,想了一想,拿起桌上的毛筆,點一點墨,開始動筆,寫道:
當你想起一生之中無愧的選擇,你會想到甚麼呢?你都會想到忠於自己的欲望,但你要認真想一想做了這個選擇後,會不會令未來的你後悔,如果日後你會後悔的話,這個選擇並不是無愧,而是有愧,有愧的選擇不只是影響自己,如果影響到你的家人,社會和國家,令他們帶來負面的影響,你的選擇便是有槐,有愧是因為你令家人,社會和國家帶來負擔和煩惱,令社會不能正常運作。
本人覺得一生之中無愧的選擇,在於勤奮,學習和教導。
古語有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有很多的選擇,但這些選擇都是根基於兩個重要的選擇,第一個是勤奮讀書,第二個懶惰輟學。兩個影響一生的選擇,那一個是無愧,那一個有愧,大家心中有數。
勤奮讀書,接受教育,豐富人生,前途無限,成功之路,貢獻社會。
懶惰輟學,遊手好閒,放棄人生,自甘墮落,失敗之路,危害社會。
好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勤奮好學是我們社會根基,沒有這個根基,我國必定不會繁榮昌盛,也不會有這麼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書本和文章,我恐怕國家很容易走上滅亡,山岳崩頹之路。
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知識都是一樣,要不斷累積,先能成才。泰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後高。泰山的高峻,不是一塊石頭形成,而從地面累積起來。無論是跬步行走或河溪之水,都要經日積月累的儲積,才能達到上之天文,下之地理,學識淵博的境地。那麼一個資質平庸的凡人如何累積如泰山那麼高,江海那麼遠的知識呢?在於一個字:勤。只要勤奮努力,人生才有意義。合抱之木,生於毫來;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物皆有開始,我們學習勤奮教育之路便從小開始,由簡單基礎概念和知識讀起,在啟蒙教育時學的基礎十分重要,因為如果一個穩重的基礎都沒有的話,就像軟綿綿的浮沙上起一座建築,起得幾漂亮也沒有用,它只會沉入浮沙裏,白費工夫。為學如堆木,後來者居上。為了日後理解,明白複雜深奧的概念,一個穩如泰山的根基是必須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苟不學,曷為人。讀書學習是一個困難的事,如果我們不讀書,不學習,不思考,跟樹林裏的飛禽走獸一樣,隨生所欲,茹毛飲血,我們中國思想會那麼一日千里嗎?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時候,他們大腦就如柔軟的泥膠黏土一樣,都有遼闊遠大的潛質,在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之下才可以令他們勤奮學習,教導道德和原則,提升他們的能力,帶出藏在腦袋裡的潛質,貢獻社會,為百姓造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兒童和青少年在這一段時間吸收的知識是非同少可,吸收了錯誤的東西,那麼長大後,便很容易誤入歧途,作奸犯科,做了社會的問題,負擔和禍害。有很多犯罪的人,他們天生的資質並不愚鈍,甚麼有很多小聰明,但他們利用自己的小聰明去滿足自己自私的欲望,為社會帶來麻煩。他們因為出生於一個惡劣的環境,吸收很多壞,負面的知識,才犯罪入獄,浪費自己一生的光陰和自由。所以一個優良的啟蒙教育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俗語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要勤奮,學好一身才華,詩書和道德仁義,警惡懲奸,才可種得良樹,拿下良果,給自己和百姓吃,與社會共享良果。但如果人們不勤奮學習和工作,那麼這個世界會變成怎麼樣?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這一句是形容掌握很多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很多柄劍之後,才如何識別劍器。要有一身才華,就要集思廣益,博覽群書。沒有勤,如何操千曲,觀千劍?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如果沒有勤奮,我們大家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日常事情便不會發生。農夫懶惰,不種植,不生產,我們就沒有米飯,食物吃,不要說山珍海味,連得一碗熱騰騰的白飯也會成問題。肚子不飽,那麼社會又如何正常運作?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我們生在城都,生在福中不知福,每天農夫努力辛勤地在田地裏默默耕耘,我們真的要敬重天下四海九洲的農夫。時人不識田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農夫天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在四書五經之內的知識和思想,資治通鑑裏的歷史記載,唐詩宋詞的妙句都是一樣,因為前人鑽研,寫下這些學術,知識和技巧,所以現在的學生,社會和國家都因這些聖賢,謀士,詩人而受益。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這句說讀書就像與聖賢對話,雖然不是同一時代,卻神交相許。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
百業勤為先,萬惡懶為首。如果一個國家,每一個人都荒廢正業,只尋求享樂的話,只會腐敗。三日打魚,兩日曬網,不勤奮讀書,國家便沒有賢才。沒有賢才,沒有聖賢謀士,沒有孔子儒家,沒有治國之道和科舉制度去選拔人才,便不能合適地利用人手和資源去治理國家,把國家打理得整整有條。而腐敗的國家,老百姓只會吃苦,民不聊生,釜魚甑塵,啜菽飲水。所以一個人勤奮讀書不只是為自己的未來和生活,而是為社會,天下的老百姓和國家的未來作出貢獻,令天下國泰民安,太平盛世,有着聖王以賢為寶,不以珠玉為寶的社會風氣,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冶國態度。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我們讀書的目的,是把知識記在腦袋裏,我們的腦袋就像一首船,船要是足夠的水和風才可以正常運作,要有足夠的知識,經驗,鍛鍊,智慧和培育腦袋才可以利用知識來解决社會的未來的問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如何為未來製造,培育出大量這些賢才腦袋?答案就是以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的態度來教育炎黃子孫,青年老幼。意思是儒者如席上的珍品以等待別人的聘用,不分晝夜努力學習以等待別人的請教,心懷忠誠信義以等待別人的舉薦,勤勞做事以等待別人的重用,儒士應以積極入世的姿態面對社會。他們自己為兼濟天下作了充分的準備,加強學識,躬行仁義,竭心盡力,勤奮地為天下百姓和國家作出貢獻。君主,聖賢,老師教導百姓勤奮,讀書,學習有用的知識,以聖賢孔子作為做人的原則,終身以學習為本。所以無愧的選擇,便是勤奮,學習和教導,天天勤學,對得着家人,社會和國家,用學習到知識,為未來作出貢獻,以及教育下一代。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每一個人讀書的目的,都是為自己和社會未雨綢繆。
管子說到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其聖。士不厭學,便自然是勤學,不但令自己得益,社會各個階層都可得到知識的沐浴。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讀書學習是文壇思想之火,大家要明白知識是人類思想,文化與智慧的唯一瑰寶。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我國中華歷史豐富漫長,在歷史之中出現包羅萬有,海納百川的賢才來做參考,例如諸葛亮,屈原,富弼,高適,孟郊等。他們都是靠勤奮讀書來取得成就,為國家貢獻做一番大事。
寶劍鋒從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可以表達范仲淹年青讀書時的刻苦。宋代的范仲淹是讀書學習的黃金範例故事,每一個人都要以他為鑑。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文學家。自小便很貧窮,與母親相依為命,带着他去改嫁一個叫朱文翰的男人。范仲淹十歲時,母親送他進入私塾讀書,想讓他將來考取功台來改變命運。他並在辜負母親的的期望,他的成績贏得了老師和朋友的一致稱讚。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後來在他青少年時被舉薦為學究,並在繼父朋友引薦下進入長白山醴泉寺讀書。在寺院裏,范仲奄更加認真讀書,而且每天晝夜苦讀,五年間沒有解衣就枕,夜深睏倦的時候,他就用冷水拂面。他吃得非常簡單,每天煮好兩升米的粥,冷卻凝固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兩頓,一次吃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之後,有一個和他關係非常好的同學看見范仲淹這麼對待自己,便送一些肉給他吃,他見到肉後就非常感激同學。過了幾天之後,同學發現送給他的肉動也未動,生氣地責備他道:「這些肉菜都都變壞了,你為甚麼不吃?」范仲淹回應說:「我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肴,恐怕以後再不願意過艱苦的生活了,所以我才恐着不吃,並非不接受你的一番好意。」讀書勤乃有,不勤腹中虛。范仲淹的一生之中便選擇從小勤奮讀書,結果長大後就成為了一位重臣為宋國作出貢獻,他寫下的岳陽樓記,字字珠璣,文采巧奪天工。功業和文章的成就令他成為中國歷史長河之中的傳奇人物。他無愧的選擇不但令自己受益,而且也令宋朝天下百姓過着無憂的生活。他刻苦讀書的故事,也成了出名的成語叫「斷齏畫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定會有深谷。此句比喻人的功夫下得深,成就必會愈高。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只要讀書多,春誦夏弦,身上就自然有着文質杉杉的風度,才貫二酉,博聞強識。另一個例子便是生在大唐盛世的偉大詩人,李白。他的詩歌都是家全戶曉,他小時候就天資聰穎,「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但他沒有多大耐性,沒有恆心,只要讀書時碰到一點困難,便不想再學下去。有一次,他從私塾逃學在外遊玩,走一條小溪邊遇到一位婆婆。她在岩石上磨一根鐵棒,李白問她在做甚麼,她告訴李白,她要把這根鐵棒磨成一根繡花針。李白十分震驚,問道:「怎麼可能呢?」婆婆一邊磨針,一邊回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被老婆婆的回答和堅定的毅力感動了,從此更加努力,耐心地學習。在今天江油縣的青蓮鎮,還有一條小溪叫做磨針溪。騏驥日馳千里,鞭子不去其背。千里馬一天能真奔馳千里,可是鞭子卻不會離開牠的背脊。比喻有些人天生智力好,但仍須受到鞭策,才能成大器。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李白長大後,仍然繼續學習,與同期的詩人請教,認識了孟浩然,高適,杜甫一起寫詩作賦,所謂「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李白勤學的選擇和光陰得到重大的成果,留名青史的《靜夜思》,《將進酒》和《清平調》在他的筆下誕生,令後世都可以欣賞到唐代的文化昌盛,他的綉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他無愧的選擇令自己的天分和才華得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他的詩賦如燦爛的雲霞,詩人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被後人稱為「詩仙」。麤繒大布裏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你所做的事,你每天的選擇都會影響到別人,猶其是親人,我有幾個例子,有兩個是正面教材,兩個反面教材。
在宋代,除了范仲淹之外,還有一個非常出色的大臣叫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其中一位傳奇人物,他文采非常之好,内容豐富多彩,他寫下的醉翁亭記,送曾鞏秀才序,本論等文章都是十分出色。眾中傑出見才賢,文采英英骨氣全。他那麼傑出,除了他自己之後,他的母親都有很大的功勞,在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家裏的環境很貧窮,常常連吃飯都吃不飽。而且,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就沒有錢讓他去私塾上學讀書,鄭夫人知道兒子的啟蒙教育十重要,而且明白「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道理。所以鄭氏便用荻桿來將字寫在泥土地上,教導兒子認字,寫字。教師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培養人,就是培育他獲得的未來,快樂的前景的道路。兒子在這種環境下受的啟蒙教育,得到深厚的影響。她還教兒子多讀古人的文章,並學如何寫詩。等到他稍大,家中沒有甚麼書好讀,就向別的讀書人家借書來讀,有時還將書抄錄下來。歐陽修自小天資聰明,讀書時一遍過去,往往就可以記下背誦。常常是書還沒有抄寫完,他就已經記得滾瓜爛熟,而且經常是一門心思放在讀書上,忘了吃飯和睡覺。在他十歲的時候,他從人家得到一本書叫《昌黎先生集》,這本書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所寫作,讀後十分仰慕韓愈的文章,因此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他提倡的古文運動,他的傑作都深受韓愈的影響。正所謂「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歐陽修的成就,是他自小苦學的結果,與他母親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成語「畫荻教子」比喻或用以稱母親教子有方。因為母親的教導,令他成為一個「納百川,容學問,立德行,善人品」的賢才人物,像大海容納許多河流那樣胸懷寬闊,能寬容別人;像山谷下眾多山泉那樣積累學問,樹立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準則,使自己的品質端正善良。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第二個例子便是孟母,孟子的母親,在三字經裏寫到孟母三遷的故事「昔孟母,擇鄰處」孟子的母親第一次把家安在墓地附近,年幼的孟子便學掘人堆土築墳;年幼的孟子便學掘墓人堆土築墳;第二次把家遷到離屠宰場不遠的地方,孟子又學屠夫殺豬宰羊;第三次把家遷到學宮旁邊,孟子才開始讀書學習。孟母才開始讀書學習,她立刻便定居在學宮旁邊。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這可見到環境的好壞,可以對孩童的思想和行為有深遠的影響,製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是教導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子不學,斷機抒」孟子稍大後,拜子思為老師,有一天,他對學習感到厭倦,便逃學回家。孟母當即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責備他:「你放棄學習,半途而廢,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一樣,最終一事無成!」「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刻苦鑽研精神的人,在學業上就沒有顯著的成績;沒有堅持毅力精神的人,在事業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孟子領悟了母親的教誨,立刻回到子思門下,發憤篤志,勤奮學習,終於成了中國古代一位赫赫有名的思想家,推崇儒家思想,令後世得益。「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下一個故事是一個反面教材,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性本來是惡的,表現出善的一面是人為教化的結果。如果兒子沒有一個好教育,後果不堪設想。從《芒山盜臨刑》的故事之中說到在宋徽宗年間,有一個強盜即將將被處死,死前跟母親說出自己的願望,就是像小時候一樣吸吮母親的乳頭喝奶,母親望見兒子可憐的樣子,便答應了兒子的要求,乳頭一入到兒子的口裏,他就狠狠地咬斷母親乳頭,最終血流遍地而死。為甚麼強盜要咬斷母親的乳頭呢?這是他的童年有關:原來強盜年幼時,偷了一棵菜和一根柴回家,母親竟然喜歡他這樣做,結果種下了禍根,使他日後變成了強盜,墮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損人自益,身之不祥」強盜要服刑,固然責無旁貸;可是母親縱容兒子做壞事,結果連累兒子受死,甚至連自己也不得善終,可見教育的重要性,你可以見到每個母親的選擇,令兒子的命運和未來有重大的影響,鄭氏和孟母無愧地教導兒子讀書寫字,令兒子成為大器,貢獻社會和國家,在中華歷史上留下印記。而強盜的母親,有愧,自私地搶走了兒子的未來,教壞了他,令他成為強盜,社會的害蟲,危害社會,兒子的性命也被她害了,她只顧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兒子日後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到自己,家庭以及社會的日常運作。「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如果人做壞事,危害社會的安全,穩定和繁榮,即使有錢有勢,也是有愧的選擇,心裏不得安寧。
「良農不為水早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農民以耕田為業,商人以做生意為業,而士人君子修養自身是最根本的人生準則。既然三種人各自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那麼在遇到困難時,絕不放棄自己的選擇。所謂「貧賤不能移」父母應該教導子女貧窮不是犯罪,危害社會的藉口,無論是甚麼情況做人要正直清廉,以孔子,范仲淹,歐陽修為鑑,成功的範例。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其意思是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幹,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我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後天教育是不可或決,如果一個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後天的學習是不行的,「不吃飲則飢,不讀書則愚」,不接受新知識,不努力鑽研學習,到頭來只會落在別人後面。「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記述一個叫方仲永的金谿人,出生在一個農人家庭,他裏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沒有一個讀書人。他長到5歲了,還從未見過紙墨筆硯是個甚麼模樣,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哭着向家人要筆墨,說要寫詩。他父親感到十分驚訝,馬上從鄰居那裏借過來,方仲永就拿起毛筆,點墨寫字,很快便寫了四句詩,而且還給詩寫了一個題目。同鄉的幾個讀書人知道了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的家來看,大家一致認為他寫得不錯,其詩的大意以孝養父母,敦陸宗親為要旨。於是這件事很快傳開去,一傳十,十傳百,知道的人不免個個稱奇,方仲永這個名字便在鄉裏眾所周知。自此以後,他的家就熱鬧起來,經常有人來拜訪,人們隨意指着任何事物讓仲永作詩,仲永都能立時題詩,而且其作品的義理與文句皆有可觀之處,内容深刻雅致,文采妙筆生花,絢麗多姿,得到眾人讚賞。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傳到鄉外的縣城,引起震動,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神童。縣城很多腰纏萬貫的富人,馳名中外的名流對仲永的父親都禮遇有加,並不時有人送上錢財來請託仲永贈詩,父親的地位也隨着提高了不少。他的父親見有利可圖,便時常帶着兒子周旋於眾人家門,而不讓他上學,找機會表現方仲永的作詩天才,以博得那些名門望族的誇讚和獎勵。「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可惜,時間一日又一日地過,久而久之,仲永漸漸才思不濟,由於只一味憑着一點「天才」而沒有後天的努力和學習,方仲永終至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直到他十二,三歲的時候,作的詩比前大不如前,大為遜色,前來與他談詩的人都感到失望。到了二十歲時,他已江郎才盡,作詩的才華燒盡了,全部消失,跟一般人並甚麼不同,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論天分,方仲永無疑遠超常人,可是其父卻不讓他在適齡就學,反而終日帶着他四出應酬,白白錯過了學習的寶貴,黃金時機,結果方仲永由天才下降至庸才。「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隻千里馬縱能日行千里,但吃不飽,力量不夠,就不能顯示其特長,想要跟平常的馬一樣表現都不能,又如何能日行千里呢?方仲永猶如一匹千里馬,自命不凡,但他不讀書學習,沒有知識填飽腦袋,沒有接受到書中的營養,所謂「巧婦煮不得沒米粥」沒有材料如何作一首好詩,如何繼續發揮他作詩的天分。他的父親的選擇是有愧,他選擇不讓他的孩子讀書,令他成為一個普通人。「故雖有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一隻千里馬,如果沒有培訓和食物,只是被不識貨者屈辱,壓制糟蹋,這隻馬就會如普通馬老死在馬廄了。「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人們愛自己的孩子,所以為孩子選擇老師教導,仲永的父親則利用其子作搖錢樹,能無愧地面對自己的祖先嗎?最有愧的地方是他令國家少了一個賢才,詩壇少了一位詩人。這可見父母的選擇和教育是對兒女的命運是有很大的影響,歐陽修與方仲永的命運可見是天壤之別。「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由此可見,無愧的選擇,自然勤奮,學習和教育。
我們做人成功是否與勤奮,學習和教導之間有很多藕斷絲連的關係。「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是十分寶貴,不要白白浪費讀書的時機。其實中華歷史之中,有很多出生貧窮,但最後得到成功的故事。「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路溫舒在蒲草蓆上抄寫,公孫弘削竹簡來抄寫,他們沒有書本,但沒有阻止他們學習。孫敬把頭髮綁在樑子上,蘇秦用錐子刺大腿,他們沒有老師督促,也自發勤苦學習。在西漢時,因為書籍流通量低,而且當時的書不是用紙造,是用竹簡,布帛製造,平民百姓想閱讀書籍並不容易。路温舒,平時在山中大澤放羊。他們抄寫一部《尚書》,於是在山澤中採摘蒲草,編織成蓆子,把文字謄錄在蓆子上,得以一邊放羊,一邊閱讀。而公孫弘,他五十歲時還在寒竹林為人放豬。一面放豬,一面把竹林中的竹子削成竹片,再向人借來春秋經,抄刻在竹簡上閱讀。路溫舒和公孫弘二人,後來名顯當時,貴為卿相。他們本來都無錢買書,卻如此勤苦自勉,而現在世間豐衣足食,容易得書者,卻不肯發憤用功,豈不是對自己有愧。「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我想大家都聽過懸樑刺股的成語故事,晉朝人孫敬,為了讀書時不打瞌睡,居然把頭髮綁在屋樑上,每當打瞌睡時,頭髮便會扯着頭皮,他自然便會疼醒,繼續讀書。戰國時的蘇秦,他整天閉門不出,埋頭苦讀,每當打瞌睡時,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令自己痛醒,之後更找來一本姜太公寫的《太公陰符》,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鑽研,學問大有進境。學成後,他運用自己的學識去遊說六國合縱抗秦,成為六國合縱的總司令,佩戴六國相印,為他們出謀獻策。路温舒,公孫弘,孫敬和蘇秦都為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做出無愧的選擇,刻苦讀書,成為出類拔萃的賢才,為天下的百姓和國家作出貢獻。「歸志寧無五畝田,讀書本意在元元」讀書是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做一個總結,「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古人留下的知識和教導,是我們社會上的瑰寶。
我在文章裏提及多個歷史中的賢才,而且包含有正面和反面例子是因為孔子曾說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你就要跟他一樣;見到不賢的人,心裏要反省自己。我希望靠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成功或失敗,令大家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曾子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我們讀書,學到的知識,要利用它去造福和教導百姓,教導下一代仁義,禮德,誠信和學術,所以承擔的責任很重大。「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無論是在甚麼時代,甚麼環境,甚麼狀況,大家都要勤奮讀書,好學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和學問,將知識傳授到下一代,教導他們讀書的樂趣,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的態度學習,都是無愧的選擇。
王曉博完成這遍文章後,便將試卷提交,之後離開試場。一個星期後,王曉博金榜題名,蟾宮折桂,他的考試文章貼在牆上給天下的太學生和百姓觀賞,做了一個舉世聞名,名標青史的舉人,可說是「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20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mEEj0aI6T
20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E1ftt3N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