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
好萊塢難得一見的左翼傑作,堪稱卡本特的《X光人》再世,藉由芭比世界的粉紅泡泡濾鏡,來看商品背後的象徵的意識型態。對我來說,Greta Gerwig是很喜歡“偷渡論述”的導演,一如《她們》,即是用珍奧斯汀的文本去剖析女性與婚姻的關係(做法是聰明的,但處在角色內就叫人尷尬不已/而恰好在《芭比》中,又狠狠地吐了一口諷刺的苦水)而該做法用在芭比這個商品上就不會覺得突兀,畢竟本來就是可以塞滿各種概念的娃娃,就算觀眾厭煩了那連環珠炮的宣言,看過去亦如YouTube十秒廣告那樣,越僵硬就越呈現正確的“塑膠感”,佐以迷因、以及宣傳特有的Cult感,使《芭比》成為各個社會階層皆能同樂的片。
14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xnWioQWsk
一直不屑“芭比並不是女權電影”的說法,因為本來就不是啊!作品早已數次強調它們都是美泰兒的產品……還藉毒舌女兒之口,直指芭比實則“定義了女性該長怎麼樣”、有“剝削女性”的法西斯要素——所以才有結尾堪稱投下核彈(戳破泡泡)的驚爆台詞,背後意思就是「想當女權icon?先到婦產科學正確的生理構造啦!」
14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0IXvxLhuh
而最最重要的——本片沒有將“性別”放在至高位在論述(畢竟現今性別(身份)是人人能為之而死的東西),而是放在一個恰好的位置、如同《芭比》後段,叩問的是“存在”(What was I made for)鼓勵投入社群,先知道自己在哪裡、才是參與社會實踐的道路。
《奧本海默》
14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kpGtodx32
難以啟齒,我的確是喜歡《奧本海默》的。諾蘭總算放棄對所謂結構的迷戀,剪輯策略完全靠人物心理活動在驅動故事前進(也符合他說過“不要理解,去感受”的觀看方式)——或講難聽點,蘭教徒早就摩拳擦掌地代他解說。不過中後段又打回蘭式做作原型:鬥爭戲中虛晃一招完全無關緊要的懸念(剛拿到普林斯頓的工作,沒事策動大家講史特勞壞話幹嘛?),結束在一個頗膚淺(兼硬施加在諸位的)道德問題中。
14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TJsqoSLaR
誠然,有人說本片是諾蘭對菁英的迷戀云云,我認為毋寧是一種貴族義務(noblesse oblige)——畢竟奧本海默一點也不右,卻也沒大家想像的那麼左(如電影所說:喜歡有轉圜空間/史實上他也沒加入共產黨)——再說,看到前段那些索爾維物理男團All Star,怎麼可能不覺得激動?歷史造就(鞏固)這些Icon,卻也釀出致命的悲劇。
14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tGlEGLvaV
悲劇點在於怎麼鋪排到那一場爆炸的——『每個造物的發明是回溯的創造其歷史』這一點。我出於自發性地喜歡量子力學這種理論,人類知道的比量子多一點點之後,就什麼都測不準了。問“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就找相對論、問“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就找腦科學或神經科學——現代社會的愚蠢與理工男的原罪就從這裡開始——宛如一切能靠實證科學詮釋,其實不然,現象最終由社會的多數決定(如片中令人disturbing的總統杜魯門所說是我按的),結果人與人的連鎖反應先玩死了一個科學家的名聲。而我們(即使是菁英)亦無法逃離這種政治地獄。
ns 18.68.41.14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