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 AI 正夯,有翻譯系的舊同學跟我講很怕即將失業。所以這一期就來實驗一下吧!如果將作品丟給 Deep AI 和比較傳統的 Google Translate 中譯英,看看會出現什麼……(因為我對英式英文比較熟,所以指定 AI 用英式英語翻譯)
3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YYzwcHiw8
例子(1):原文為說明性質
Deep AI 版本:
Google Translate 版本:
在專有名詞上,他們都譯錯了~「生活反應」的正確英文說法是 "Vital reaction"。 Deep AI 採用籠統意譯,Google Translate 誤譯。
在句子結構上,兩者表現差不多。 Deep AI 在第二句搞不清楚中文一句裡可以有多個主語, Google Translate 好一些;但是雙方表現在第三句反過來了, Deep AI 正確理解原文是舉例,用了 "for injuries such as…",而 Google Translate 誤以為原文的「好像」是個比喻,用了 "it is like…"。
意思上,兩者譯文大致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一些不準確的表達。中文一些用字比較籠統,需要配合語境理解,例如原文中的「救回來」。 Deep AI 過度詮釋成 "recovery"(康復), Google Translate 則譯成不太自然的 "being rescued",有可能會出現歧義,給人感覺像在說營救人質的那種「行動」。此處用 "there is still a chance of survival" (仍有機會存活)會比較好。
3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ezHVotKyP
例子(2):原文使用意象借喻角色成長
Deep AI 版本:
Google Translate 版本:
意思上,兩者譯文大致都可以理解,問題比較大的一處是「種子」只有一顆,Deep AI 和 Google Translate 都沒有讀懂中文裡不會一直提數量詞,用了眾數 "seeds"。 Google Translate 更不知道為什麼出現了 "my"(我的),明明一直是第三人稱啊…… XDDD
用字上,「化成齏粉」,一個譯作 "dust"(塵),一個譯作 "powder"(粉末),但是都是一些英語中很精準的詞,"dust" 是髒兮兮的塵埃,"powder" 通常指很具體的麵粉、洗衣粉、化學品粉末那些,都不一定適用於比喻,用 "ashes" (飛灰)會比較好。這就是翻譯的神奇之處,明明原文就沒有提「灰」,但是譯文裡可以選用英語世界裡更通用自然的表達。(翻譯界裡對於遷就目標語言也有很多不同看法和理論,但對我來說自然度和美感優先,除非真的是無可取代的文化項目,像是「俠客」不能譯成 "knight" 騎士。)至於「隨風而去」, Google Translate 倒是做得不錯,用了 "gone with the wind" ,而不是 Deep AI 填鴨式詮釋的 "being blown away"(被吹走)。
分析完兩個例子,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在批評 AI 和 機器翻譯很爛,勸退大家別用呢?其實並不是喔!如果有更多人教 AI 翻譯,像是專有名詞和句子結構等方面的表現肯定會進步。不過,語言裡那些很深層抽象的東西,不是規則邏輯可以教的東西,就需要人手把關了。
AI 的表現並不是糟糕到完全不能看,非翻譯專業的人,例如公司行政管理人或者客戶,他們考慮的出發點往往是夠不夠快,省不省成本,很現實地說一句……質素往往不是最重要的(笑),所以才會捨棄真人改用 AI 。我的老同學會擔心失業也無可厚非,只是這不是 AI 的問題,是用 AI 的人的問題。
至於我自己會不會用 AI 翻譯作品?我的答案是會嘗試,因為真的很省時間,而且我有翻譯底子,最後自行檢查修訂就可以。當然,如果有非常充裕的時間自己來,或者交給出版社人手翻譯,那是最好。
我相信翻譯員不會失業,只是性質或會有所改變,未來很可能會轉型成最後把關的編輯。就算有一天 AI 真的譯得和人手差不多,並且完全在商業上取代了人類,我相信人手翻譯仍然會有其生存空間──翻譯時既要理解作者,也要顧及讀者,是一種很特別的溝通橋樑。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和人之間交流的溫度無可取代,就像作者會想找讀者看故事給回饋,餵給 AI 永遠都達不到那種滿足感,對吧?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