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利用坐車的空檔閱讀,欣賞故事的同時也在吸收和積攢寫作的養分。
可是工作往往會磨蝕精神意志,下班後的那程車不一定能夠集中精神閱讀,這個時候正好用來觀察車廂內的眾生相。
從小對福爾摩斯的名句「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你看見,卻未有仔細觀察)」印象深刻:我們雙眼每分每秒都在接收資訊,到底當中有多少是一掠而過的影像,多少是有仔細觀察分析的內容?
作為文字工作者,觀察無比重要:字裡行間的含意與暗示、眉宇之間的情緒變化、肢體動作的心理反映、語調轉換的種種因由……統統是寫作的調味料。
五感之中,味、 嗅、 觸都是比較直觀的:聞到臭雞蛋、嚐到變酸的牛奶就知道已經壞掉了;摸到尖刺,我們自然會縮手。然而視與聽卻往往蘊含更深層的意義留待我們發掘分析:說話時尾音上揚,是疑問句?還是諷刺的意味?別人說「你很天真」,到底是褒還是貶?
《小王子》一書中,狐狸曾說「It's only with the hear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真正重要的事物須用心感受,光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其實不單重要事物須用心感受,日常觀察亦然。
耳聽三分虛,眼見未為真,即使耳聞目睹,事物往往不單流於表面。
眼前有個滿頭銀絲的老婦,你以為她步履蹣跚,結果車門一開,健步如飛的老婦把擋在她面前的人撞飛,一個箭步搶先進入車廂找到空位安然坐下。
鄰座的女生正在通話,與某個誰打情罵俏,但,你能肯定對方必然是她男友?若通話的對象是男友的好友,你又會如何解讀同一番說話?要是通話對象是女生呢?你對談話內容的觀感會否因而改變?
一男一女步入車廂,他們對話時可會直視對方雙眼?是笑得很自然?太誇張?還是過分含蓄?衣著、肢體語言和兩人互動的細微之處往往透露出許多訊息,不難分辨兩人是同事、朋友還是情侶,是熱戀中還是曖昧關係。
觀察所得的訊息引往往能夠引起我的好奇,對周遭事物提出問題,刺激思考,進而推斷、作出解釋或進一步探究,潛移默化成為筆下角色的一部分。
25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n1DSGtP1X
* 註:“You see, but you do not observe.” 出自《A Scandal in Bohemia》一書。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