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醒來,整個腦都是林家謙Cover的《最後的信仰》。
從前聽收音機,我會將喜歡的歌,用錄音帶在電台播放同時錄下來,然後收錄成一盒隨機的Album ,由頭到尾,由尾到頭不斷重播,所以當年我對部份歌手的廣東歌詞是入了血,亦養成會不斷重聽的習慣。到了後來數碼化,CD及MP3 可以單一重播,更是狂Loop過日子。
現在都網上平台,但我很少會隨機找歌聽,因為對意思不明的語言沒有感覺,林林總總的風格,也令我很迷失,而對本土獨立派又不是很熱衷,只是會偶然發現幾首歌或一些組合會令我印象深刻,而我又會用我一貫作風,錄下來,不停播。
也許我都是老一輩的人,對過去的香港音樂留有一種情意結,亦即是所謂的根深蒂固。所以對新歌的印象,最重要是有沒有過去習慣聽到的音樂元素,特別是歌詞。我說的不是考究用字深淺,而是有沒有「人話」,唱歌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將感情表達出來,流行曲有如流行文學,需要的是共鳴,有觸動才能使人留在心中。而「人話」,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對話,直接入腦的語言,不用思考,感覺到位。而加上音樂,本身就是一種需要感受的語言,再透過歌手唱出配合的人話,就像我們之間的對話,歌手就像說書人,正要唱出一個故事給大家聽。
抱住這種想法、角度去聽歌,同一首歌,大概4-5分鐘一次,最少可以聽兩三次,工作需要時聽半日、兩三日也可以。就像一套喜歡的電影,再看多少次也會留戀電影給自己的感覺,我說的不是理性分析、研究思考或新的詮釋,只是一種依戀的情感而已。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