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大家都期待疫情快過,商家和航空公司更期待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旅遊。為什麼叫「報復性」?到底是誰得罪了你要大興報復之師?是誰發明了這般帶仇恨性的名稱?套用信報前專欄作家曹仁超的術語:木宰羊。
網上說報復性消費是一個新詞語,主要是形容人們因為疫情期間不能如正常般購物和旅遊,心情十分鬱悶,於是在疫情過後便大解放,瘋狂消費旅遊,彌補之前心靈上的缺陷,英語翻譯為 revenge spending, 也有譯為 retaliatory consumption ,聽說前者是來自CNN Business。
有人認為報復性消費其實就是市場學裡面的「補償性消費(compensatory consumption) 」的概念。人們大部份消費行為和需求是一致的,例如你家裡需要厠紙,便到超市購買,但補償性消費卻不符合這個行為與需求的一致性。這類消費主要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難,壓力,或是自尊心受挫時作出,用以補償心理上的不安。由於此類消費並不是由實際需要而理性地帶動,故此很多時買了過多或一些無謂的東西回家,例如買了不常穿的衣服或同款不同顏色的包包,吃一頓超豪華的晚餐。若消費由情感帶動,到最後當你回首估量時,可能會後悔做了這些消費,後悔為何不把金錢存下來,心情更差也說不定。
我看這些消費其實是商家的報復,之前沒有生意差點倒閉,現在正正要斬到你們一頸血!
ns 18.68.41.14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