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這個功能很可怕,尤其是最近Loop IG,有很多「被安排在我的IG」中出現的連續短片,我開始分不清楚那些是香港人、那些是大陸人、那些是台灣人⋯⋯
首先我是長期靜音,除了音樂人的Cover或演奏,否則多數也不會特別去看。但IG跟FB一樣,總會插入很多「廣告」讓你去看看某些不認識的人(或網紅)的影片,本來都習以為常,真的以為自己習慣了,但最近每次掠過的,看起來都像快鏡一樣,然後再大腦中影起尖聲刺耳、如機關槍亂吐的說話,煩得如裝修鑽牆的重覆噪音,於是令我想起「抖音」⋯⋯
它只不過是一個平台,也沒有好壞之別(除非是偷取個人私隱的問題),正如我討厭的那種噪音,在FB、IG也漸漸愈來愈多,這不是我喜好或搜尋內容導向,是所謂的大數據處理,或是再正確一點來說,是世界愈來愈喜歡這種「快鏡模式」去製作、拍攝,令提供給我收到的內容,都是這種風格。「關鍵字」是死,是可以任何人去加減,而製作內容的人愈來愈多是趨向這種模式,就會成為主流,變成流行文化。就像「快鏡功能」。24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MdsVn4CB7
我經常覺得,這是「速讀」文化的衍生物,想人覺得自己博覽群書,就只讀金句或簡介內容,像香港的公開考試,只背精讀不理解文章本意,然後發展成為一種技能,就算未看過的電影,也可以靠「速讀」來寫影評賺收入。本來這是一種文字工作者的謀生之道,現在卻變成了生活文化⋯⋯內容的創作者才會變得如斯田地⋯⋯
我常常覺得,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我只能找滿足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當下想看的文字、聲音及畫面,但包圍住自己的就只得「快鏡」。
身為創作人,自問不是農夫,無法量產種植文字,寫短短一篇五百多字的文章,也花了一小時多,生活瑣碎事還堆積如山,又要花時間做運動,每天也努力生存,去解決的人生必須整理的課題,還有很多人和事值得我們去深入了解和享受,所以因此,才需要將資訊變成「快鏡」去硬塞入腦?
還未受夠中小學的填鴨嗎?放過自己吧。
ns 15.158.61.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