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承恩《西遊記》第56回<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第57回<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及第58回<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這三回中,是可以形成一個小單元來詳讀的。其中,主要有兩部分:
一. 孫悟空之「亦正亦邪」:究竟面對人世間惡匪大賊、忤逆不孝之人,該否趕盡殺絕?
二. 孫悟空之「分身」:六耳彌猴------是邪?是正?孫悟空又是誰?
從吳承恩《西遊記》寫至這一回,孫行者之「亦正亦邪」又再次到讀者的眼光裡來。還記得上一次第27回<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中,屍魔三次化身成為人類,卻被妄撞及衝動之孫行者一棒打死,令孫行者第一次被唐僧所驅逐?
然後,上一次在西梁女兒國,孫行者又如何利用智慧騙取關文以離開人間國度,免傷人類嘛?但來到這一回,孫悟空面對的是人間世之十惡不赦的大罪人,那麼各位,究竟孫悟空又是否可以打殺這等惡人?
話說,唐僧四師徒一路西行遇上一幫打家劫舍、無惡不作之大盜,也想來害唐僧。危急之際,孫行者已殺了兩個頭目;不過只因唐僧匆忙之際,未對孫悟空胡亂殺人而加以責難(註:其實,唐僧已對孫悟空殺人頗有微言)!
他們一行四人來到村莊,見了一對姓楊老夫婦,話中提起老夫婦之楊姓兒子誤入歧途,跟著一幫匪徒犯法而痛心不已。怎料到那一幫匪徒追蹤唐僧而至村莊,其中正有老夫婦之楊姓兒子,而楊老夫婦亦特意來通風報訊,勸唐僧四人快快離開:
三藏勒馬道:「悟空,切莫傷人,只嚇退他便罷。」行者哪肯聽信,急掣棒回首相迎道:「列位哪裏去?」眾賊罵道:「禿廝無禮!還我大王的命來!」那廝們圈子陣把行者圍在中間,舉槍刀亂砍亂搠。
這大聖把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把那伙賊打得星落雲散,蕩著的就死,挽著的就亡;搕著的骨折,擦著的皮傷,乖些的跑脫幾個,癡些的都見閻王!三藏在馬上,見打倒許多人,慌的放馬奔西。豬八戒與沙和尚,緊隨鞭鐙而去。
上面一段,可以看到了孫行者根本不聽三藏好言相勸,而且已經殺得性起,把不少打倒了!接著,孫行者又特意問匪徒:
行者問那不死帶傷的賊人道:「哪個是那楊老兒的兒子?」那賊哼哼的告道:「爺爺,那穿黃的是!」行者上前,奪過刀來,把個穿黃的割下頭來,血淋淋提在手中,收了鐵棒,拽開雲步,趕到唐僧馬前,提著頭道:「師父,這是楊老兒的逆子,被老孫取將首級來也。」
三藏見了,大驚失色,慌得跌下馬來,罵道:「這潑猢猻唬殺我也!快拿過!快拿過!」八戒上前,將人頭一腳踢下路旁,使釘鈀築些土蓋了。沙僧放下擔子,攙著唐僧道:「師父請起。」那長老在地下正了性,心中唸起《緊箍兒咒》來……
當孫行者斬殺了楊老夫婦的兒子,並提頭而來見唐僧,以為會得到讚賞,卻怎料到唐僧大驚失色並唸起《緊箍兒咒》趕走了孫悟空!
以上是這一章回之大概,其中可以看到了孫悟空之「亦正亦邪」,究竟面對人世間惡匪大賊、忤逆不孝之人,該否趕盡殺絕?而且,一旦放縱心魔,孫悟空也就立刻陷入「邪氣逼人」的境地也不自知?其中,這也衍生了兩難困境(Dilemma) :
第一,應否殺掉這等大盜,免卻他們會繼續傷害其他人?
第二,若然殺掉大盜,自己也不免陷入是非對錯的兩難?大盜原來是劫富濟貧?
畢竟,沒有誰是判官,可以判定他人死生?但作為半神半魔之間的孫悟空,如果沒有唐三藏來約束心性,又會否走火入魔?果真兩難!或許,這才是作者吳承恩寫作的真意?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