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推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我的理解是:內容是講一個習慣了被罵的人,當罵他的人都死了之後,他竟然得抑鬱症了。他心𥚃罵自己的聲音越來越大聲,導致他失去活力。
心理師指出他必須學會分辨自己真正的愛好和想法。那些罵他的人死前,他的一生只會有全然的憤怒或順從。那些罵他的人死後,他失去目標是很正常的。他根本沒學過要怎麼活,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那些聲音,都是那些已死之人不知不覺間「內建」在他心裡的,根本不是他自己真正的想法。
在書的最後,蛤蟆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把這個心理師也「內建」在他的思想裡了。他不再透過以前那些罵他的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學會了向意見不同的人,用和平、正式並堅決的方法,來表達和悍衛自己的立場。
最終,那個人原本的生活圈子裡,剩下的親朋好友,也為了各自的理想,各奔東西去了。在他們最後的聚餐中,他們之間誰也沒有提起過去,互相之間過不去的矛盾和心結。他們各人都僅僅是宣佈了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就彼此慶祝﹑祝福和告別。
每個人都一直在變化之中,主人公學會沒必要讓所有人都達成共識。他不需要再去當個「有戲劇性的英雄」或「有個性的意見領袖」來展示內心,他和當年當時認識的親友們,在難關中建立的情誼也早已經是過去的事了。現在,新的階段和挑戰已經到來,不如就只保留各自美好的一面吧。
有很多爭執,吵了也沒用,對方不懂就是不懂。自己若感到了痛苦大於快樂,不如就告別那些關系,尋找新的工作﹑新的使命﹑換個生活和成長環境。
--
我覺得這本書的主人公,很像剛念完書畢業了,出來工作的我。在學校裡,榨乾我每分每秒的考試和課業,已經結束了。然後,原本面對高強度學業也沒有放棄、沒有崩潰的我,居然在工作和工作之間抑鬱了。那些仍然停留我在心裡罵我的人,是我不願意但強行被「內建」的幻覺。
當時沒有能力改變的我,身份早已改變了。就算是面對充滿回憶的環境,但我不需要再討好﹑再應付那些罵我的人來「生存」下去。老師﹑父母﹑老闆…離開就是離開了。我有能力,去一點點改變自己的環境,一點點去感受,一點點地選擇,一點點地去改變。我缺乏的是,為了使自己的快樂,而積極行動的毅力和習慣。
不是為了他人的想法,不是為了他人的需要,離開了也不需要和對方翻查﹑核對舊帳。我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勇敢地指正錯誤﹑拒絕或簡單地離開環境,優先保障自己的安全。先和自己心𥚃面的「心理師」做好朋友,獨自消化情緒,不依賴「那些根本從來都不存在的對像」。作為一個成年人,不能夠再天真地認為,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都能永遠不傷害任何人地生活下去。我說我支持A,親友B卻說他支持C…那就是保持沉默和距離,並開始考慮如何保護自己的時候了。
即使是心理師﹑智者﹑長輩﹑恩人﹑好友等,他們也始終是外人。自己能接受了對方的邏輯和想法,但是卻無法完全向對方解釋自己的內心,反之亦然。當處理複雜的現實時,能負起負任的人不是「他們這些外人」。馬後炮誰都能放,誰又能保證他們的看法,沒有下意識摻和任何一絲帶有利己的私心或惡意呢?但是若為此而起爭執﹑翻舊帳的話,又實在很不值得,根本只是在加深傷口而已。還不如像書中和和平平的結尾,趁大家的情誼「還能體面」的時候,找到自己的新出路,各奔東西。
建議大家去看看這本書的原作,我只表達了我一小部份的看法。這本書的原作像個童話故事一樣,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理解。
ns 18.68.0.10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