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提問與摘要:
假如,有一流人物佛陀世尊釋迦牟尼做你的「師父」,只要你跟隨他、相信他(不用衪是因為佛陀是人不是神),緊遵照其教誨就有極大可能成道、開悟,你願意嗎?
又假如,你拒絕佛陀世尊釋迦牟尼做「師父」,而你要親自到人世間走一趟:玩女人(男人) 、生孩子、賭博、酗酒、做生意、爭名奪權及大吃大喝極玩樂……才再想到成道、開悟,你會怎選擇?
假如,你有一刻想成道、開悟,踏上內在旅程(Inner Journey),走上心靈成長之途;那麼你真的要讀一讀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悉達多)……
但作為讀者的我們還是不禁要問:「哪一條路才是悟道的旅程?」
第一,生來就知之者,是佛陀,最上也?
第二,在平凡生活中知之者,如船夫,次之也?
第三,在激烈生活中Up-Side Down而知之者,如悉達多,又次之也?
第四,或如僑文達,在教義之中安穩生活,不要理只要信?
以上四者,你又會怎麼樣選擇及生活下去呢?
本文很長,為幫助讀者,只需讀以上的就可以。下面的留給有緣人、活著卻想知道為什麼的人!
1. 作者:
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籍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雖然是憑晚年的兩部重要著作《東方之行》(1932)和《玻璃球遊戲》(1943)奪得文學獎的,但是他的早年作品《流浪者之歌》(1922)卻是被翻譯為全球最多的小說作品---截止於1977年已有34種外語版本,單在印度就有20多種方言版本。由此可見,《流浪者之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2. 德文中譯版本:
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中譯版本以楊玉功譯本,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本文頁數據此版本。
3. 悉達多:
《流浪者之歌》又稱為《悉達多》Siddhartha,故事主人翁也叫悉達多,他同樣是印度某國的王子,但並非佛陀世尊釋迦牟尼,雖然佛陀未成道之前也叫「悉達多」。書中雖然把「喬答摩」(佛陀世尊釋迦牟尼)來作區分,但你也可以把故事主人翁悉達多當作是佛陀世尊釋迦牟尼「喬答摩」的影子(分身)。
一如故事主人翁悉達多,也有一個曾經是他的沙門好友及一起學道的「僑文達」---悉達多也把他這好友當作自己的影子來看待!
4. 二選一的問題重點:
全書重點問題是在第一部<喬答摩>這一章節之中。悉達多與僑文達背父離家出走,經歷了多時的沙門考驗及訓練;他們知道佛陀世尊在祗園傳播教義,於是一起尋道而來。
最後,悉達多的沙門好友僑文達昄依了佛陀的黃色迦沙僧侶團,而且要離開悉達多;反而悉達多因為天賦聰慧過人,始終徘徊在「信任與懷疑」、「理想與幻想」之間---他希望有親身的經歷及體驗,才相信佛陀的教義。
於是,他們展開了一場大辯論後,佛陀問悉達多(是一個自我分身的對問?):
「你已經見到了我的僧團以及皈依教義的許多兄弟,你是否認為,這些人最好拋棄教義(真理?)再回到塵俗那受慾望(體驗?)所統治的世界去?」
問題重點就是:究竟,我們只需要相信教義而皈依,還是需要歷經親身體驗才相信?於是,悉達多就說:
「我無權評判別人的生活(選擇) ,我只能為自己作出判斷。我必須選擇或拋棄。身為沙門,追求的是逃離自我而得到解脫。稀有世尊,假如我成為你的信徒,我擔心這只會停留在表面,我擔心我會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已然心靈平安並得到了救贖,而事實上自我卻繼續存在和生長。因為我會將教義、我的後來者以及對你的熱愛澆灌了自我。」
明顯地,悉達多選擇了後者---在塵世中親身歷經及體驗!而佛陀對將要離開的悉達多加以提點說:
「我的朋友,提防你自己過分的聰明。」
5. 教義與經歷體驗:
究竟,是理論重要還是體驗重要?比如說:吸毒品,我們不用親身體驗也知道有問題;可我們又何苦要親身經歷呢?當然,悟道既有別於吸毒;而且悟道又確實需要一番「寒傲骨」,否則不能覺醒悟道。可是,又真的要像書中的悉達多一樣,由最塵俗的慾望重新開始「磨難」嗎?
只要你看過此書,你就會知道故事主人翁悉達多從性慾開始---接受了名妓伽摩拉的情慾誘惑---悉達多又自以為能夠抵擋得住;然後為了滿足伽摩拉的需要,於是向世俗更深處進發,接受商人的邀請做生意;然後為了金錢遊戲而賭博、酗酒,最後反被金錢、賭博、酗酒所困。
而最可怕是他想臨離世隱居之前,卻不知不覺間跟伽摩拉有了孩子也不自知;最後伽摩拉猝死而留下八歲被縱壞了的小悉達多需要父親他的照顧……結果,悉達多深受俗世的糾纏不休。
6. 人人皆是佛陀:
書中提出了「人人皆可以是佛陀」的道理。最明顯例子是船夫---維蘇德瓦,他雖然是一個普通船夫,卻有著佛陀的本性及本質;亦成為了後來在塵世中迷失迷惘的悉達多的「導師」!因為有船夫的幫忙,悉達多最終能悟道;儘管悉達多留有遺恨---八歲被縱壞了的小悉達多逃跑不知所蹤(從前或許沒問題但今天卻大有問題,會被控告虐兒啊!)
最諷刺的是在書的最後結局,悉達多的沙門好友僑文達再次出現,雖然兩人早已年老了,但他倆卻有著非常不一樣的經歷---僑文達皈依佛陀教義而生活,但悉達多卻在塵世慾望沉淪中掙扎而覺醒!雖然,僑文達始終未能悟道而要在悉達多的幫忙之下才能夠做得到;但作為讀者的我們還是不禁要問:「哪一條路才是悟道的旅程?」
第一,生來就知之者,是佛陀,最上也?
第二,在平凡生活中知之者,如船夫,次之也?
第三,在激烈生活中Up-Side Down而知之者,如悉達多,又次之也?
第四,或如僑文達,在教義之中安穩生活,不要理只要信?
以上四者,你又會怎麼樣選擇及生活下去呢?
7. 奧修之「平凡」:
最後,其實,印度禪學心靈學大師奧修曾對以上兩種極端作過多番解說:凡事物皆有兩極,不執於一端;並且理解、接受及超越(Sublime)兩端,才可能避過「鐘擺效應」!大樹要成長,其可見的樹身漸粗壯之餘;其內在不可見的根蒂也要成長,才能屹立不倒。人也亦然,人在外面年長,要能像樹一樣屹立不倒,其內在根蒂也必然成長成熟!
成長,只有人才能夠,變老,任何生物也如是;但世間只有人,才會有成長、成熟及成道之可能性!但願你能看看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百多頁幾萬字很容易看的。(但要理解及執行?隨緣吧!)
註:本文原該是昨天佛誕節上載,但不知為何面對螢光幕,始終上載不來?因為,沒人會讀?趁佛誕出外玩去?還是應節吃素食?會有人看此書嗎?「活著」碎碎唸隨口寫首詩?或用心讀一讀二戰後德籍大文豪赫曼。赫塞這位西方哲人如何面對東方佛禪之道理?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