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仔炆雞翼
37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sBVR3hU5q
「削皮器,削皮器……」
我左左右右﹑裡裡外外翻了一遍廚房也找不到削皮器,無奈之下只好拿起小刀。
在北大交流時也有過這樣的狀況,我把薑上的泥都洗褪。
「不削皮可以嗎?」
室友摘著菜,漫不經心答:「也是可以削皮。」
「可是沒有削皮器,不過薑那麼小用削皮器有用嗎?」
室友笑了,比比下巴向桌上的小刀「這就可以了!」我卻仍是苦惱。
作為無飯煮婦之後,我對做中菜向來也不太熟悉。室友則是跟我相反的類型,自小跟在父親左右幫忙做菜,在那段期間我學了不少小撇步,像用小刀削皮。她拿著小刀,示範似的一手握著薑,另一手用小刀刀刃輕輕刮皮。
「讓我來吧!」我看了會,主動伸手向她。
「要小心啊!」
的確要小心,刀刃利,薑面積也小,一不小心削去了表皮……
我倒抽了口氣,室友緊張得放下手上的動作,吃驚問:「怎麼了?削到了嗎?」「沒有……是有傷口。」我吃吃笑,忍住薑汁用綿密細針根根狠刺傷口的痛楚。
「呀……」
我放下手上的薯仔與刀,看看完整無缺的手心,空出來的手細細揉著手心。
當年是薑汁刺痛了傷口,現在是薯仔太大拿到我手心抽筋了……
好不容易才把薯仔的外皮處理好,終於可以切塊了!!(感動)先用水浸著,我開始把雞翼從加了酒跟鹽的水撈出來。為什麼要浸在加了酒跟鹽的水中?這都得用我爸一聲擔心來總結:「有時候我也很怕以你們以後怎麼辦!我把你們的胃口都養得太刁鑽了!」年輕時我覺得這句話太誇張了!我家又不是大富大貴,憑什麼把我的嘴巴養刁鑽?但原來是我看輕了父母在能力以內絕對願意給我們最好的心情。當然,也和時代不斷變遷有關。
就用雞來說,以前街市有活雞賣,但H5N1橫行以後,要買到活雞不容易。價格也自然飄升。於是,冰鮮雞出現了!要說冰鮮雞最大的問題在哪,就在一個「冰」字。別問我原因,大部份冷成冰而存貨的肉都有一股難以解釋的「雪味」,像你家的冰櫃陰險地把自己的味道都滲入去一樣!但凡肉類也無可避免,然豬﹑牛﹑羊本來的肉味較濃,不太輕易察覺,反而像雞﹑魚則一咬見真章!有時在外用餐,別人都吃不出有異樣,可我跟我妹一咬,那股雪味就讓我們嚥不下去。
有人說這是解冰不夠的問題,而我想這是大勢所趨的問題。大概再過幾代,我們似外國人一樣沒有活雞吃,超市幫你處理好雞肉,別說雞肉本身的鮮甜,就連雞有毛這件事孩子也不曉得。37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EpdyNwPBz
(不誇張,我認識有外國長大的朋友真的知道雞原來有毛,在他的概念中電視的雞跟吃的雞是完全不一樣的品種。)
廢話太多了。來,回歸正傳。解冰的問題一直讓我很苦惱,後來一次我在舅舅家吃飯,我問舅母:「為什麼我們都一樣用冰鮮雞,你的卻沒有雪味。」舅母大方把她的秘訣告訴我--鹽與酒。解冰了以後,把雞翼洗淨,浸在鹽水混酒,大概十五分鐘,「雪味」都沒了。原理是什麼?別問我,我不曉得。反正它沒了,就可喜可樂!可喜可樂!(小新口吻)
反正解冰完成了,開始醃肉吧!
對,沒看錯同學,解冰跟醃肉是兩個程序來的啊!就像先把薯仔炒到半熟,再加水煮一樣是兩個步驟。為什麼要這樣麻煩?讓我告訴你吧!因為我在實驗!哈哈哈!
做日式咖喱時是有這樣的小撇步,為免肉和蔬菜熟的時間不一,以致薯仔化成薯泥,他們會先把蔬菜炒半熟才下水﹑下肉煮咖哩。於是我想如果把這步驟放在中菜呢?
其實比起薯仔熟得剛好,又保持形狀,我更喜歡薯泥。想想看,薯仔炆雞翼,最後下了蠔油,水滾成汁,如沙細的薯泥掛在雞翼上,除了咸鮮,還有一種欲罷不能的綿膩口感……光是想起了就讓人覺得幸福~
「這麼說來,我應該不要先煎吧!」我低吟了一聲,可著仔已經下鍋了,惟有期望我能煮出小時候那種口感吧!
ns 15.158.61.5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