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香港開埠初期,港英政府意圖將香港打造成遠東一大商港,發展貿易為主要經濟活動。[1]一些來自歐洲的冒險家和投機者,[2]到香港從商或尋找工作機會,務求發財致富。[3]太平天國之亂後,大批中國華人為了逃避戰火湧入香港,[4]為香港帶出資本、技術和勞動人口。由此,香港成為中西文化的匯聚地,形成多元化社會。然而,香港早期東西文化的結合困難重重,華洋之間壁壘分明,縱使有部分華洋居民緊密往來,也會被中西社會摒棄,涉外婚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下文將探討涉外婚婦和歐亞混血兒在香港開埠初期所面對的困境和形成原因。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Dt6KkwCdS
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HNU6dAWVW
二、涉外婚婦的背景
涉外婚婦是指外國人在暫居地包養的本地女性,給這些女性居所和生活費,同居生活或間中前來跟情婦相聚。[5]他們之間的關係沒有任何法律效力,不是合法的夫妻關係,外國男性只是涉外婚婦的保護人。[6]除非保護人在香港逝世,否則一般都在掙得足夠的金錢回到本國,[7]切斷他們和涉外婚婦及所生子女的聯繫。
成為涉外婚婦的華人女性多是蜑家女子。例如,河東的母親施氏、冼德芬的母親黃氏、黃金福的母親吳氏,羅長業的母親曾氏。[8]蜑家人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受到歧視和排斥,被視為社會最低層的「賤民」,沒有身份地位。除了捕魚,蜑家人還從事水上客貨運輸、貿易等業務,接觸來自歐洲的水手和貿易商人。蜑家人缺乏儒家的忠君愛國的教育,望天打卦的生活令他們較重視利益與生存的基本原則。陸上華人一般不齒跟異族接觸,拒絕協助外國人。蜑家人沒有身為傳統中國社會的制約,與外國商船的往來的利益改善了他們原本捉襟見肘的生活。由於蜑家女子須參與勞動,沒有傳統中國社會對女子拋頭露臉的譴責,男女地位較平等,因而常與外國人接觸。[9]蜑家女子處於中國社會的邊緣,思想和行為不受傳統社會的規範,因而較願意成為外國人的情婦。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X6UBgPy1w
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vlOiT2QY7
三、涉外婚婦的生活保障
涉外婚婦被保護期間的生活需要依賴保護人,一旦保護人離開,涉外婚婦便需獨立生活,自生自滅。[10]外國男性對涉外婚婦的態度便決定了她們和所生子女日後的生活保障。由於涉外婚婦和保護人的關係是各取所需(涉外婚婦需要保護人的供養,外國人需要肉體和精神上的慰藉[11]),假如保護人表現涉外婚婦和血緣子女的關懷,多會在離開前留下或託付在港的關係人給涉外婚婦一筆贍養費。[12]如果涉外婚婦在被保護期間理財有道,儲蓄或變賣外國人贈與的資產獲利,則可在獲得自由身後獨立生活,給子女供書教學。其中,一些涉外婚婦在洋人身上學會訂立遺屬,保障自己和子女的權益。[13]不是所有涉外婚婦都這麼幸運,得到保護人大量的金錢援助。鄭宏泰和黃紹倫認為,獲得洋人贈與大量金錢的涉外婚婦少之又少,透過成為涉外婚婦致富的華人女性更屬罕見。[14]施氏就是被洋人拋棄後無所依靠的例子。[15]有些涉外婚婦選擇改嫁,再次被外國人包養,有的留有資產供養孩子。[16]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5snOH4lsp
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ohN2bVSqx
四、歐亞混血兒的生活
歐亞混血兒和涉外婚婦同樣遭到華洋社會的排斥。開埠之初,殖民地政府抱著強烈的民族優越態,採取種族隔離政策,對非我族類的人士十分蔑視。[17]歐洲人不接受涉外婚婦和歐亞混血兒進入他們的社會,而孩子正是華洋往來和不負責任的不道德行為的確切證據。[18]華人女子為免影響保護人在洋人社會的生活,一般不願公開子女和父親的關係。例如,施氏為了不打擾何仕文的生活,為子女起個中國名字,刻意隱瞞子女的身世。[19]在華人社會,中華文化向來視外來人種為蠻夷戎狄而蔑視他們,種族之間的隔閡和誤解十分巨大。[20]歐亞混血兒的父親是洋人,不是中國父系社會嚴謹的父子關係,也不被涉外婚婦的親屬接受。[21]處於夾縫中的涉外婚婦和歐亞混血兒多數居住在中間區域。[22]施氏和所生的歐亞混血兒居住在中環德忌笠街。歐亞混血兒長期被華洋社會排斥,即使長大後從商致富,他們擇偶選擇同樣出身的歐亞混血兒。例如何東的原配是青梅竹馬的麥秀英,[23]黃金福和何瑞婷。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33qsEHySw
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zxfjoRNxs
五、歐亞混血兒的機遇
歐亞混血兒不中不西的身份也為他們衍生不少機遇。涉外婚婦樂意送子女到西式學校就讀。精通外國語言的人在香港這個華洋文化交集日益頻密的多元化社會裡十分吃香。他們學有所成後,精通漢英兩語,多數先從事翻譯工作,再利用職業之便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投資買賣,往上攀升,成功致富。例如著名的歐亞混血兒家族的何東家族、羅旭龢家族、洗德芬家族、施炳光家族等等。他們也能在職途上或接觸西方社會時使用洋人身份。例如何東在名成利就後到歐美等地遊歷或接受訪問時,曾經使用 Ho Tung Bosman的名字,[24]原因是採用父姓和穿歐式服裝在旅店登記比較方便。[25]然而,丁新豹指出,歐亞混血兒身份不一定能為他們帶出機遇。少數涉外婚婦才給歐亞混血兒接受西式教育;有部分子女惰於父親留下來的生活費不思進取;甚至有部分子女因為樣貌不中不西而被父母遺棄。在香港發跡的歐亞混血兒家族,僅是少數。[26]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qFRwTaDWC
42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9rC3DFyfI
六、結語
不論在華洋社會,涉外婚婦與保護人的關係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不被兩邊的社區接納。涉外婚婦與保護人有實無名,只好聚居在中環的中間區域,依賴保護人的供養。一旦外國人離港歸國,她們和所生的子女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少數投資有道或理財得當的涉外婚婦生活無憂,子女享有豐厚的物質生活。大部分涉外婚婦受到其保護人的無情對待。涉外婚婦多是蜑家女子,生長在邊緣社會,靠得不是純粹依附男人,而是勇於挑戰傳統社會的規條。部分歐亞混血兒精通漢英兩語,在這個充滿機遇的社會,在偏見中掙到第一桶金,進而發展龐大事業,成為香港顯赫的名門望族。
註釋
[1] 譚秀影:〈第一章:香港國際大都會之建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網址:http://cache.org.hk/rthk/worksheet/ch01.pdf,瀏覽日期:2018年4月29日。
[2] 這些歐洲人多數急功近利,漠視道德,投機取巧,想盡一切方式獲利。同上註。
[3]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頁23-24。
[4] 譚秀影:〈第一章:香港國際大都會之建立〉。
[5]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頁28-29。
[6] 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年),頁4。
[7] 同上,頁7。
[8] 鄭宏泰,黃紹倫:《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頁32。
[9] 同上,頁32-34。
[10]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頁7。
[11] 卓加真:〈中國稗官與正史上的女性譯者〉,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頁47。
[12] 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頁7、14、16。
[13] 同上,頁14、17。
[14] 鄭宏泰,黃紹倫:《婦女遺囑藏著的秘密——人生、家庭與社會》(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頁177。
[15] 施氏的保護人何仕文因為經貿事業觸礁而返回英國,留下少許生活費給施氏和所生子女。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頁58-59。
[16] 例如,施氏性格倔強,一生在邊緣社會中掙扎求存,不惜數度改嫁,以獲得教養子女的資源。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頁69。
[17] 同上,頁27-28。
[18] 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頁6。
[19]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頁62。
[20] 鄭宏泰,黃紹倫:《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頁36。
[21] 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頁19。
[22] 中間區域是指皇后大道中的商業區和堅道、羅便臣道、般咸道的住宅廣廈中間。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頁9。
[23] 鄭宏泰,黃紹倫:《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頁67。
[24]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 何東》,頁30。
[25] 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頁20。
[26] 丁新豹:《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頁214。
引用書目
專書
- 丁新豹:《非我族裔:戰前香港的外籍族群》,香港:三聯書店,2014年。
- 施其樂著,宋鴻耀譯:《歷史的覺醒:香港社會史論》,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9年。
- 鄭宏泰,黃紹倫:《何家女子——三代婦女傳奇》,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 鄭宏泰,黃紹倫:《香港大老:何東》,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
- 鄭宏泰,黃紹倫:《婦女遺囑藏著的秘密——人生、家庭與社會》,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期刊論文
- 卓加真:〈中國稗官與正史上的女性譯者〉,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二卷第二期),頁41-54。
網絡資料
- 譚秀影:〈第一章:香港國際大都會之建立〉,《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網址:http://cache.org.hk/rthk/worksheet/ch01.pdf,瀏覽日期:2018年4月29日。
2023年7月6日評:
同樣是資料綜合型的文章,共花約三天完成,遲交了一天。現在看來,全無女性視角和性別意識,史觀都是跟著男權思維走。「男女地位較平等」一句,先是詫異,而後何其慚愧。
想起曾經閱覽過的文獻,記載19世紀初妓女的生活,提及妓女退休後做了老鴇,會參與買賣婦女,收養女孩來賣身賺取金錢供養她們。當時我大為驚訝,印象難忘。震驚於原來有女性會毫無道德和同理心參與這種殘害女性的事情,令我久久未能釋懷。即使是當前全無女性意識和不承認女性身份的我,也會有對於女性命運感到同情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