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蕭紅,原名張廼瑩(1911-1942),得年三十一嵗。她在中學時期接觸五四新思想,反對包辦婚姻,逃婚出走,是一位「出走的娜拉」。文采得到魯迅的賞識,讚賞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為丁玲的後繼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呼蘭縣,一生歷經漂泊、流浪、戰亂,流離於哈爾濱、青島、上海、日本、湖北、山西、陝西、重慶等地,最終漂泊到香港,作為人生終點站。蕭紅是跟香港意外地有淵緣的北方作家。在香港逗留期間,寫下長篇小說代表作《呼蘭河傳》,中篇小説〈小城三月〉,未完成的遺作《馬伯樂》。她的遺言流露英年早逝的遺憾:「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平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蕭紅短暫的一生中,有過兩次困窘的懷孕生產經驗。在1932年出走後,蕭紅投靠未婚夫汪恩甲,懷孕後被他抛棄,將被賣到妓院,致信到《國際協報》求助,得蕭軍相救,生下一女後送人。1938年,蕭紅跟蕭軍分手後發現懷孕,跟端木蕻良結婚後,誕下一子,因病早夭。
蕭紅意識到女性的困境,反抗父權,離家出走,仍然被夫權所壓迫,曾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個女人。」她認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而且多麽討厭呵,女性有著過多的自我犧牲精神。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長期的無助的犧牲狀態中養成的自甘犧牲的惰性。」「天空是低」是指女人的地位低下,「羽翼稀薄的」是指女人缺乏權力和經濟能力,「身邊的累贅」暗示了女性的性別角色而來的負累,為人女兒、妻子、母親對女人的消耗。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使得女人養成怯懦、無助、懶惰的性情,而甘於自我犧牲。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WDANrGUbc
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5HWq15OMK
二、作品簡介
《生死場》採用「小説散文化」的書寫方式,沒有以人物為中心的情節、沒有主綫劇情、篇幅長短不一,描寫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鄉村的生活。故事的主要人物是金枝、王婆、趙三、二里半。小說的故事結構可分為兩部分。第一至十章為上半部,講述東北農村人民生老病死的悲慘生活,以及農村女性生與死的命運。下半部是第十一至十七章,講述十年後東北農民抗日的鬥爭故事。
《生死場》出版於1935年12月,是魯迅主持出版的《奴隸社叢書》第三集。此書是蕭紅的成名作,是張廼瑩第一次以「蕭紅」為筆名發表的小説。小說出版後震動上海文壇,因符合抗戰精神而大受歡迎,影響當時中國社會,喚起大衆「抗戰決心」。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Mpjdk3EGa
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oETmlNlK6
三、國家民族主義的文學批評
清末民初,中國引入西方的國家民族主義(nationalism)。最早由梁啟超提倡:「以一民族為一國民」,民族合一成國民,即中國人的身份,最終實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反抗列強侵略的歷史條件促成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國家民族主義成為反帝國主義的理據。國家民族主義的意識形態功能影響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寫作,本末倒置,造成盲點。國家民族主義侵佔文學領域,控制文本的生產、接受、監督、歷史評價。目的是支配或企圖支配(當前和往後)人們的鑑賞活動,使讀者服從於民族國家的意志。這方面跟文學批評的角色:分辨經典,規範生產者,為意識形態服務,關係密不可分。
三十年代《生死場》的主流評價,從魯迅與胡風的評價可見受到國家民族主義的影響。魯迅的序言:「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胡風的讀後感:「這些蟻子一樣的愚夫愚婦們就悲壯地站上了神聖的民族戰爭底前線。蚊子一樣地為死而生的他們現在是巨人似地為生而死了。」他讚揚書中後十章所體現的抗日精神,以及中國農民愛國意識的覺醒。《生死場》被視作「民族寓言」,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反帝國主義作品。東北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承受著民族、階級的雙重災難。於是,《生死場》作爲民族解放和民族意識覺醒的範本,蕭紅順理成章成爲抗日愛國作家的代表。
上述評價展示了男性中心的批評標準。男性中心意識形態是區分公私領域,重視戰爭、民族、國家等公領域的宏大議題,依據投身民族主義陣營的程度來判斷作者的成就,而且,集體優先個人,不應被私生活的圈子束縛。三十年代的抗戰文學,落入宏大敘事的套路,正面展示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從尖銳的衝突和矛盾裡塑造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重塑新的民族品格,凸顯戰爭的正義,激發昂揚的戰鬥激情,洋溢了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戰鬥情懷。例如,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軍,描寫與日偽軍及地主武裝戰鬥的壯麗場面,內容圍繞革命鬥爭、戰鬥生活、部隊行軍作戰。小說中的東北人民不甘當亡國奴,誓死保衛家鄉,「和硬佔了他底田地的日本人,殺得一個不剩。」這展示了爭取民族解放,不屈不撓的精神氣魄,抗日救亡的時代精神。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V9MmhZ1aV
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17cqzS1lv
四、男性批評家的盲區
魯迅的序言,與其説「北方人民」,不如説是農村婦女的生活經驗,女性的身體體驗,與農村婦女生活密切相關生與死。魯迅雖然注意到「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但沒有深入發掘女性獨特的人生境遇的感知和心靈世界。蕭紅的兩個反抗對象:帝國主義、男性父權專制,《生死場》側重於鄉村女性的慘狀和命運,反映父權對女性的壓迫大於帝國主義。
民族主體是男性的空間,屬於公領域,而女性活躍在私領域。國家與民族的歸屬感是屬於男性的,女性不能享受民族鬥爭提供的光榮、利益、成就感,一場歷史的變故未能使女性改變自身處境的看法。女人能夠體會到戰爭依然是:如同男性一樣壓迫女人的日本人。小說中提及金枝未婚懷孕,結婚後遭到丈夫粗暴對待,喪偶後到城市工作,慘遭強暴。她說「從前恨男人,現在恨小日本子。」最後她轉到傷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國人呢?除外我什麼也不恨。」金枝的悲劇不僅在於民族身份,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也在於性別身份,作為女人便受到日本與男性的雙重壓迫。
如果女性要成為中國人,便必須拒絕女性身份,喪失性別,成爲「弟兄們」。李青山號召村民抗日,激勵士氣:「弟兄們!今天是什麼日子!知道嗎?今天……我們去敢死……決定了……就是把我們的腦袋掛滿了整個村子所有的樹梢也情願,是不不是啊?……是不是……?弟兄們……?」回聲先從寡婦們傳出:「是呀!千刀萬剮也願意!」寡婦們回應李青山的號召,首先放棄了女性身份,轉而成為「弟兄們」,參與抗日。女人身先士卒參與戰爭,唯有捨棄女性身份,方能進入戰爭這個屬於男性的空間。
受到民族國家話語的宰制,生命要進入國家、民族、人類存亡的大意義圈才有價值。男批評家的重點放在國家民族主義,試圖抹煞蕭紅對於民族主義的曖昧態度,遮蔽女性話語。就如同小說中李青山的作為一樣,男性的批評標準成為一種話語霸權。女性文學要提升地位或獲得男性批評家的認可,便需要服從男性中心主義標榜的主流價值。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k7gdSZgU4
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9jWt12FlG
五、女性主義的文學批評
到了八十年代,中國文壇出現重寫文學史思潮。中國出現大規模的政治風波,十年文革後,歷經改革開放,政治風氣較開放,官方的意識形態有所放寬。加上,出於撥亂反正的政治需要,標誌一場重要的學術革命。1988年,陳思和與王曉明提出「重寫文學史」,三個要旨分別是:「一、以文學演變為對象的學術研究,綜合了實證、批評、規律探討等各種研究方法;二、從材料出發,尊重事實,亦即強調「史識」的重要性;三、在審美層次上對作品作出批評,體現批評者的主體性。」這三個要旨的重點是「去政治化」,批評家擺脫官方意識形態的宰制,重視文本以外的現象。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興起,使得《生死場》得以擺脫男性批評家如魯迅和胡風等人的觀點,不再只把《生死場》視為民族興亡的寓言來理解。1989年,孟悅、戴錦華的女性小說批評著作《浮出歷史地表》,從女性主義角度批評蕭紅的《生死場》,從女性的身體體驗看待生與死的意義,開始打破蕭紅研究的格局。劉禾在1992年發表的〈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生死場》的啟示〉,從女性身體體驗解構民族主義文學批評,分析民族家國脈絡及女性身體體驗的隱喻,說明生與死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女性人物,農村女性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兩種體驗,因生育以及由疾病、虐待和自殘所導致的死亡,避開民族興亡的視角而落入閱讀的盲點。
到了中國新時期的批評,不再把蕭紅定勢為抗日作家,衝破「左」的思維和現實主義的單一價值準則。考察蕭紅十年間的創作,從「改造民族靈魂」這一基本創作意向出發,社會現實機制向社會心理機制逐步深入發展,揭示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所在,重視作品的美學價值、藝術特質。此外,運用女性主義的批評方法,探究蕭紅作品中蘊含的女性生存的命題,女性關懷的意旨,鮮明女性立場,強烈的性別意識。或是,論述蕭紅「越軌的筆致」,充分個性化的文學語言。小說趨於散文化、抒情詩化和繪畫性的風格特徵。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7xJu2ENVu
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JAlWYjNgd
六、結語
從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生死場》的批評從國家民族主義轉向女性主義。三十年代正經歷抗日戰爭,在民族情緒高漲和抗戰需求下,《生死場》被男性批評家視為抗日文學,忽略小說中蘊含的女性話語。八十年代起興起重寫文學史思潮,女性主義批評顛覆男性中心的民族國家話語對作品意義的壓制,重現《生死場》中的女性話語與生存意識,重新發掘小說中女性的身體體驗,女性生存命題。新時期的批評,不囿於這兩種批評方式,擴展多方面的批評方向和理論空間。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jJLnJCkz6
1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TWFW4eid5
引用書目
專著
- 文船山:《那半壁中國文壇》。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8年。
- 季紅真:《蕭紅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
-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 林幸謙:《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 林敏潔:《生死場中的跋涉者——蕭紅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 陳岸峰:《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 葛浩文:《蕭紅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 蕭紅:《生死塲》。上海:奴隸社,1935年。
論集論文
- 劉禾:〈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生死場》的啟示〉,載唐小兵編《再解讀 : 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8。
期刊論文
- 王柯:〈「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77期(2003年、6月),頁73-83。
- 何寄澎:〈鄉土與女性——蕭紅筆下永遠的關懷〉,《中外文學》,1992年第3期,頁4-27。
- 柳書琴:〈流亡的娜拉:左翼文化走廊上蕭紅的性別話語〉,《清華學報 》,2018年第4期 ,頁763-796。
- 翟悅圻:〈抗日救亡時代精神下:《生死場》與《八月的鄉村》的比較分析〉,《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1期,頁197-198。
- 羅晶:〈主流話語之外的邊緣敘事——從《生死場》看抗戰時期蕭紅小說的獨特性〉,《青春歲月》,2016年第1期,頁12-13。
2023年9月4日評:
這份報告我花了不少時間閱讀文獻資料,總覺得看得不夠多,沒有信心下筆。在限期前一兩天開始做,壓力大得驚人,精神頻臨崩潰,身體狀況很是糟糕。還好出來的效果不錯,僥倖逃過一劫。結果就因為這種僥倖心態和對自己能力的莫名自信,造就日後在完成任務前的持續焦慮和拖延狀態。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