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為列傳主題,詳細描述屈原放逐的經歷,抒發懷才不遇之情,讚揚屈原的忠君愛國精神。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s8cpDe0g1
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yZbqOi2ai
司馬遷以屈原的忠信為主題,跟他的生平遭遇有關。《史記》的屈原列傳是與賈誼合傳。兩者皆因君主聽信讒言而被放逐,身懷理想抱負而不得伸張,不得志而死。司馬遷跟屈原和賈誼一樣有被政治迫害的經歷,他為李陵兵敗辯護,觸怒漢武帝而獲罪。他遭李陵之禍,囚禁在監獄時,想起「屈原放逐,著離騷」和其他左丘著國語、孫子論兵法都是「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的發憤著書例子,以激勵自己寫作,目的是「述往事,思來者」。[1]屈原、賈誼、司馬遷三人都有政治抱負,敢言直諫。司馬遷遊歷到長沙,讀到屈原的著作,賈誼的〈吊屈原賦〉,想起兩人的命運,爽然自若。賈誼因自己有才能卻被權臣迫害而被貶長沙,聯繫到命運相似的屈原,而作〈吊屈原賦〉,自喻自己的境況:揭露在「逢時不祥」的政治黑暗時代,「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聖賢逆曵兮,方正倒植」,小人得勢,忠良被害,發出世道是非不分的無奈感嘆。[2]司馬遷也因直諫而被迫害,同情屈原遭遇,悲其志,因此在屈原列傳高度讚揚屈原的直諫精神。司馬遷以屈原直諫和放逐為列傳的主題。司馬遷先寫屈原的楚臣身份,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讒言而疏遠屈原。屈平既絀,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計謀而絕齊。屈原被疏遠後,出使齊國時,聽聞楚敗割地之事,返去楚國,向懷王直諫殺張儀,免除後患。後來,後來秦以楚婚為名,請楚王入秦,屈原阻撓懷王前往:「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3]懷王不從,聽子蘭勸言,客死於秦。這個描寫展示君主昏庸,不知忠臣之分,不聽忠臣之言,而落得「為天下笑」[4]的下場,也凸顯屈原明察秋毫,有先見之明,過人之才。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M8t9VVPn4
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ehNaCHdaL
屈原有才能卻不得重用,身為方正忠良之士,卻被小人奸臣陷害,遭到君主的疏遠以及一次次的放逐。這段「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陷害的經歷而生的「怨」,是屈原著書的動力。「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5]屈原被放逐,充滿憂愁幽思,心中有理想抱負卻不能實現,內心極度痛苦,於是藉以著書,抒發心中的鬱結,揭露不平之事。屈原在〈惜誦〉曰:「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6]並強調自己的忠信:「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7]他在《楚辭》多次敘述這段被小人嫉妒和陷害的經歷。〈惜往日〉:「心純庬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8]和「何貞臣之無罪兮,被離謗而見尤。」[9]《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10]和「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11]等等。屈原崇高的志向和理想的抱負被小人阻撓,不能上達君主,以致無法在政治中施行,在現實中實現,所生的怨就在著書中發洩出來,透過一次次的書寫和回溯,抒發滿腔的愁緒和鬱結。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vZcwHBn8O
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kuDUrmDji
屈原不但政治仕途受阻,更因世間一片渾濁,顛倒是非黑白,自身的忠貞體潔不為世人所容,自己也不甘同流合污,理想抱負破滅之下,而選擇自沉。司馬遷引用《易》曰:「井泄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12]展現屈原潔身自愛,堅持自己的信念,就像清除淤泥的井水一樣清澈。屈原不獲君主重用,就如同這清潔的淨水沒人使用一樣浪費。頃襄王聽信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讒言,放逐屈原至江南。屈原懷才不遇,無法再返回楚國,決心效仿彭咸以死明志。屈原列傳置入〈漁夫〉屈原認為自己的放逐是因:「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13],而他孤芳自賞,絕不願隨波逐流。他在《離騷》多次表明自己的決心,堅持自己的理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14]屈原寧可生命將盡,形態消亡而去,也不願與小人苟合,維持錯誤的道路。「雖體解吾猶未變兮」[15]唯有粉身碎骨屈原不會改變他的志向。以上詩句表現出屈原對理想的堅持,志向遠大,品行高潔。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4ylWkJIfJ
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9BTlzRbqg
然而,司馬遷集中描寫屈原的忠臣身份,忽略了屈原的出身是楚國貴族,所以他不解為何屈原不願周遊列國,尋求別國君主賞識。太史公曰:「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16]屈原甚有才能,始終有賞識他的君主。但是屈原基於出身的自傲,不改其志。他是「帝高陽之苗裔」[17],對於自己的尊貴出身感到無比自豪,有著傳承楚文化的抱負和貴族身份的自尊自傲,在《楚辭》大量使用楚國的神話傳說和楚地的植物。他不能離開楚國,轉投他國,就像橘一樣不能離開淮南,強行移植到淮北會異變成枳。屈原熱愛楚國的情懷志向就如〈橘頌〉所言:「受命不遷,生南國兮。」[18]既然生於楚國便有使命傳承出文化。「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19]屈原自比志節如橘,亦不可移徙。〈橘頌〉最後一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20],屈原以不食周粟的伯夷,比喻自身的志不可移,不能改謀他國的高風亮節。他被放逐後,一邊行吟,感受楚國地域文化給他的震撼,他生於楚國,深愛這片土地,卻不得不離開。他身為楚國貴族的驕傲,忠君愛國的情感,可說是沒有改謀他國的退路,而最終選擇懷石自沉。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NxCwmnXJ8
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pO9tvl8hs
總括而言,司馬遷屈原列傳的主題「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凸顯屈原忠臣身份的忠信,被小人迫害,懷才不遇而生的怨,發憤著書,以作《離騷》。他也強調屈原因放逐而生的怨,理想不能實現,是他自沉的主要原因,讚揚屈原品格高潔。可是,司馬遷忽略了屈原的高貴出身以及傳承楚文化的堅持,不解屈原另謀高就的原因,以致列傳集中表現屈原忠君愛國的高尚情操上。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q7qyVFXs3
22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KwEIGw4qY
註釋
[1]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3300。
[2] 同上,頁2493。
[3] 同上,頁2484。
[4] 同上,頁2485。
[5] 同上,頁2482。
[6] 〔戰國〕屈原著;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438。
[7] 同上。
[8] 同上,582-583。
[9] 同上,頁588。
[10] 同上,頁26。
[11] 同上,頁39。
[12]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2485。
[13] 〔戰國〕屈原著;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屈原集校注》,頁758。
[14] 同上,頁39。
[15] 同上,頁48。
[16]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頁2503。
[17] 〔戰國〕屈原著;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屈原集校注》,頁3。
[18] 同上,頁606。
[19] 同上,頁611。
[20] 同上。
引用書目
(一)專著
- 〔戰國〕屈原著;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023年9月18日評:
這份功課做得相當倉促,花了一兩天完成,在限期前幾十分鐘遞交。當時我不斷逃避,實在不想再拖延下去,就強迫自己一定要在限制前交到,不能遲交。
準備的時間不足,沒花多少時間蒐集資料,就開始動筆寫下去,大部分內容都是個人的自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