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屈原在《離騷》開創了以男女喻君臣的譬喻模式的先河,借男女離合比喻君臣際遇,表達堅定不移的忠君愛國之情,為後世文人爭相仿效。男女君臣之喻的精妙之處,是根據君臣和夫妻在權力地位高低上的相似性,加以發揮,賦予更深厚的意涵。後世因應政治需要而作的解讀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此譬喻的影響力。本文將分析《離騷》中逐臣和棄婦的下位者身份如何導致悲劇發生,並說明漢代的《離騷》如何形成男女君臣之喻的建構。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yEazJSEV1
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XEVBWLKFf
二、男女君臣的共同點
《離騷》塑造一位內外兼修的美人形象,曾與夫君「初既與余成言兮」[1],卻被人所妒,夫君聽信讒言而拋棄美人。「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2],表面上說眾多女子嫉妒棄婦的美貌,造謠誹謗棄婦過於淫邪。實際上是借棄婦講述逐臣的處境,以衆女喻眾小人奸臣,以蛾眉喻才能美德,以善淫喻過度進諫。小人妒忌逐臣的才能和美德,而向君主詆毀逐臣圖謀不軌。「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3]結果是王不明白逐臣的內心,反而相信讒言而發怒,放逐忠臣。君主和丈夫僅有一人,身邊圍繞著多個臣子和妻妾,群臣與眾女爭寵的相似性源自這種不平等的關係。鄭群認為,女性符號化為臣子形象是與宗法制度和中國社會的倫理結構有關:男女和君主都是屬於非血緣的主從關係,男女是家庭的君臣,君臣是國家中的男女。[4]棄婦和逐臣都是處於被動和弱勢地位的下位者,而丈夫和君主是居於主動和強勢地位的上位者。在權力關係上,上位者支配下位者,下位者服從上位者。下位者無法制衡上位者的所作所為,只能因任憑上位者擺佈和安排,不能違抗。這種權力關係構成被妻子被棄、臣子被逐的必要因素,是悲劇的起源。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uFgUG9Dpv
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1t9ODyvQJk
基於下位者無力反抗上位者,於是把怨氣轉嫁給第三者,而非針對作出實際決策、決定下位者命運的上位者。尚永亮認為,丈夫在家庭擁有絕對權力,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們能夠為所欲為,少受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妻子和臣子依附於上位者,以恭謹、服從為第一要務,即使無罪被棄,也只能發出悲怨的呼號,不作任何反抗行動。[5]所以,棄婦和逐臣不把矛頭針對上位者,而把多數的怨氣發洩在同樣階級的人。《離騷》中不多怨昏庸無能、放逐忠臣的君主,不敢言明君主得失,痛斥其過,反而怨小人的嫉妒,以其讒言蒙蔽君主的判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6]這樣,詩人既不會得罪擁有權力的上位者,也能透過怨小人而發洩仕途不順、懷才不遇之情。逐臣不願過於怨君,是因為抱著得到君主諒解,重返仕途的希望,正如棄婦希望再次回到丈夫身邊。《離騷》中詩人上天下地,擁有命令眾神的神通廣大的能力,卻遭到帝閽拒絕,不得其門而進,不能面見天帝,於是改求他法,三次求女。尚永亮認為,結合現實政治層面來看,屈原所求之女是賢臣,因為當時屈原被放逐,不能面君,於是唯有透過賢臣作中介,以求見君見君陳述委曲。[7]即使被棄逐,下位者仍然不能潛越,對上位者的權力有非分之想,不能取而代之。臣輔助朝政,不能篡奪帝位,以下犯上,所以逐臣只能用迂迴的方式向君主求情,博取重用的機會。這種不敢反抗的無力感,也是造成被棄逐的原因之一。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oISvtfphn
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P4PpYhSxb
三、男女君臣的差異
男女和君臣的最大不同之處是,臣子可以另謀高就,而女人只可事一夫。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室王命不行,名存實亡,諸侯士大夫潛越之事頻生。士子周遊列國,尋求君主賞識是常見之事,例如張儀、孟子等人。張縱逸認為,春秋戰國的士子普遍沒有祖國觀念,司馬遷不解屈原不肯前往他國遊諸侯的原因是受到戰國遊說餘風影響。[8]當時屈原可以選擇去留,雖然曾經猶豫過「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9]但最後堅持留在故國,選擇自沉。這種逐臣的自沉決心正如棄婦自殺殉夫。鄭群認為,臣子有仕與隱、進與退的選擇,表現的情感沒有永恆的絕對性,而放在性別關係中,女性居於一個夫主的永久屈從地位,可使情感表現得更為專一和堅定。[10]基於現實物質環境的限制,戰國時代的女性多數相夫教子,嫁人是終身職業。加上隨著貞節觀念的盛行,女性若改嫁會落得不光彩的名聲,只忠於一夫的女性會獲得美譽。所以,妻子的流動性比臣子更低。以夫婦喻君臣可強化臣對君的忠誠,逐臣對於忠節的堅持。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8RZh9Oy56
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J6tajT1Rj
這種男女君臣之喻在西漢大為盛行,是受到社會環境的限制以及儒家成為正統思想的影響。吳燕真認為,漢代是大一統的皇朝,士人不能如戰國時周遊列國,只能侍奉一個君主,群臣關係漸漸趨向上下懸殊。於是皇權以屈原為榜樣,宣揚忠君是臣子應有的思想,加強君權的神權化與絕對化。[11]漢武帝獨尊儒術,確立三綱五常,君為臣綱,夫為妻綱,夫婦是人倫之始,強化君臣和夫婦之間相似的階級和尊卑關係。漢代的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儒者用儒家的文藝觀對《詩經》作政治化的解讀。鄭群認為,《毛詩》的解詩和運用是形成男女君臣模式的關鍵因素,與愛情有關的詩篇一律作政治解讀。[12]王逸也就儒家思想解讀《楚辭》,把《楚辭》提升到跟《詩經》並列的地位,令男女君臣之喻更為盛行,成為文學傳統。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1dUJtNiK1
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CgrSwxghf
四、結語
總括而言,男與女、君與臣都是支配與臣服的主從關係。屈原的《離騷》從棄婦和逐臣身為下位者的屈從地位,強化逐臣處境的悲劇性。他並以男女君臣之喻,深化逐臣對於君主的忠誠和堅貞。後來漢代因應加強皇權和確實地掌控臣下的政治需要,把屈原視為忠君的典範人物,標榜忠君愛國的精神。儒學興起,從《毛詩》開始,就對愛情男女詩歌作政治解讀,使得《離騷》中的男女君臣之喻漸漸成為後世仿效的文學傳統。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NeFYhjbO0
37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DYJ4IYSzW
註釋
[1] 〔漢〕王逸:《楚辭章句》(湖南:岳麓書社,1989年),頁9。
[2] 〔戰國〕屈原著;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頁39。
[3] 〔漢〕王逸:《楚辭章句》,頁9。
[4] 鄭群:〈試論男女--君臣模式之源流〉,《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55。
[5] 尚永亮:〈《詩經》棄婦詩與逐臣詩的文化關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頁35。
[6] 〔漢〕王逸:《楚辭章句》,頁11、29、33、39。
[7] 尚永亮:〈《離騷》的象喻範式與文化內蘊〉,《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 ,頁170。
[8] 張縱逸:《屈原與楚辭》(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年),頁181-182。
[9] 〔漢〕王逸:《楚辭章句》,頁34。
[10] 鄭群:〈試論男女--君臣模式之源流〉,頁56。
[11] 吳燕真:〈從兩漢屈原出處辯證論漢代士子困境與君臣關係認知〉,《輔大中研所學刊》,總24期(2010年),頁183。
[12] 鄭群:〈試論男女--君臣模式之源流〉,頁56。
引用書目
(一)專書
- 〔戰國〕屈原著;金開誠、董洪利、高路明校注:《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 〔漢〕王逸:《楚辭章句》。湖南:岳麓書社,1989年。
- 張縱逸:《屈原與楚辭》。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57年。
(二)論文
- 尚永亮:〈《詩經》棄婦詩與逐臣詩的文化關聯〉,《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頁30-39。
- 尚永亮:〈《離騷》的象喻範式與文化內蘊〉,《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 ,頁165-172。
- 吳燕真:〈從兩漢屈原出處辯證論漢代士子困境與君臣關係認知〉,《輔大中研所學刊》,總24期(2010年),頁175-196。
- 鄭群:〈試論男女--君臣模式之源流〉,《宜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55-57。
2023年9月20日評:
此文完成得十分倉促和隨意,最後為了不遲交,草草交貨了事。
做的時候很心散,幾天內一邊蒐集資料,一邊分心做其他功課。過程中同時構思小說內容,在靈感湧現時,記下腦中一閃而逝的散亂文字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