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郭預衡是古代文學史家,以研究中國古代散文見長,著有《歷代散文叢談》、編有《中國歷代散文選》等數十本散文專書和不計其數的散文論文。 他有感前人所編寫的中國散文史的「史識」不足,因而以個人獨特的見解和具有史識的觀點探索散文傳統,寫成《中國散文史》這部體大思精的古代散文通史。 他希望此書能達到三個目的:「從漢語文章的實際出發」、「從史的發展論述中國散文的特徵」和「避免脫離作品實例而發令人不知所云的長篇大論」。 本文將簡介此書中冊的第十至十三章,詳細分析此章節如何達致著書目的,再探討此書的不足之處。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5KQyjIP4v
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H7Xhe4bOx
二、内容簡介
此書的第二冊第十至十三章論述中唐政治改革至唐末的政治腐敗如何影響當時的文風。郭預衡以代表性高的散文大家爲例,輔以文體的角度,探索其生平際遇及所處的時代背景,説明其爲人為文的特點和時代特徵。
安史之亂後,唐代由盛轉衰,縱使曾改革朝政,補救時弊,但仍然一代不如一代,朝政終不可收拾。會昌朝政改革期間,多數文人爲文憂世、憤世,頗思從政做官行道。李德裕改革朝政,但好景不長,執政不久後就被罷黜。會昌之政盡廢,令不少文人對改革朝政心灰意冷,漸趨消極。白居易和元稹雖被詩名所掩,但其制誥之文,吐詞高古,曾大開風氣。白居易言情述志之文,元稹真情實感的書信,與古文同一步調,卻自成一格。杜牧和李商隱,以詩並稱,古文運動後為文能自尋蹊徑。杜牧爲文主張以意為主,論兵之文乃一大成就。李商隱爲文反對師法,常有憤世嫉俗之語和厭世悲憂的情緒。牛僧孺和李德裕是牛李黨爭各爲一派的首領,是政治家也能文的代表。牛僧孺的文章是有爲而發,簡勁有力,很有氣勢。李德裕為文崇尚自然,分析精闢,論證古今,有説服力。
朝政改革失敗,唐代政權已是强弩之末,不久後爆發黃巢起義。仕途不順的窮愁之士,對朝政十分憤慨,文章多是指目朝政之弊和評擊君權之害。劉蛻和孫樵比起朝政改革時期的作者更加憤世嫉俗,更多不平之氣,文風從古文期現趨向雜文短論。劉蛻的藝術造詣不及孫樵,但思想傾向高於孫樵。陳黯和來鵠皆是儒者,文師古,多諷刺當世,但迂執,時有憤辭。皮日休、陸龜蒙和羅隱代表了唐末小品的時代特徵,其抗爭和憤激之談的思想深度是同時代之最。仕途順利的司空圖的避世之文獨具一格,超脫優雅,溫厚和平,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裏顯得難能可貴。
唐末到五代時期,全民皆商,不講仁義禮智,只講錢財利益,世風日下,道德淪亡。文人的仕途斷絕,為現實生活所需,在軍閥門下賣文為生,寫下不少駢文,如顧云、錢珝、韓熙載和徐鉉。不過,也有程晏、楊夔和沈顔這些文人以書生之見發表不滿現實的憤慨之文,但立論迂腐,不出儒者之見。黃滔和牛希濟繼承古文傳統,卻不及前人。黃滔之文,用語激切。牛希濟之文,理論水平不高,但在直講世態,針砭時弊,揭露末世之俗方面十分深刻。
在文體革新方面,制誥、諫疏、序記和賦體都有新的特徵。唐太宗的制誥之文頗爲可觀,上承漢代,不似六朝。此後由文臣掌王言,不乏「大手筆」者,其中以陸贄的「敘事之外,自爲文章」最有特色。唐代傳統鼓勵直言極諫,早期的諫疏目的是維護皇權,後期目的是限制皇家某些特權。唐代的碑志之文,列敘官階閥閲,重視物品行特徵,寫出各自的特色。唐末的碑志不寫性習,而多發議論,借古喻今,如同史論雜文。贈送之序變抒情體為議論,唐初以敘事抒情為主,唐中多發議論,常常涉及時事,唐末不明言未盡之意。唐代廳壁之記,不合古道,命意於鑒誡。唐代以文為賦,明白簡易,起諫書之用,既有古文寫法,也有騷體的性質。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RSgpDbtxv
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8N7WFsLmO
三、優點:達成三個寫作目的
觀乎書中的章節,此書能達成郭預衡著書的三點奢望。
其一,郭預衡不從文學概論,而是從漢語文章的實際出發,定義中國古代散文的文體範圍,探究的散文包羅各體論說雜文和駢文辭賦。中國歷代文人所寫的政論、史論、傳記、墓志等等各體論說雜文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亞於抒情寫景的文學散文。 例如,唐中葉元稹所寫的表、狀,不假虛飾,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其《同州刺史謝上表》一文,名爲謝表,實屬向皇帝陳情申訴「宰相惡臣」。 又如,唐末的窮愁之士陸龜蒙的銘文立意新穎,打破銘文需頌功德的常規,且有憤世嫉俗之感。他所寫的《書銘》感慨書之欺世盜名而非歌頌書的功用,欲消滅文字知識,回到結繩記事之時。 此外,駢文辭賦能體現漢語文章的語言特點,將之看作散文其實是承繼前人的對古文的定義。 陳柱的《中國散文史》不但駢文納入散文的範圍,更以駢散分合劃分時代作爲全書的結構,説明駢文和散文密不可分,互受其影響。 在本書中,郭預衡也有提及駢散的分合。唐代古文運動興起時,白居易所撰的制誥之文,雖有新舊體之別,但屬四六駢辭的新體融合了舊體明曉通順的風格。 唐末至五代時期,雖尚駢儷,但顧云和徐鉉以駢體爲文卻有質樸之氣,一出自然。 由此可見,作者不但能為散文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此書也能按照他的大散文觀把歷代散文分類和歸納妥當。
其二,作者分析作品不僅從史的發展角度縱著看,也能從作家風格特點橫著看,論述角度十分全面。作者針對時代特徵,對比前人、時人、後人的文風,分析文人學者爲人爲文風格的特點。以唐末小品文作者皮日休爲例,作者首先簡述其生平,指出其爲文流露庶族子弟出身的不平之氣,也因生於亂世繼承了布衣文人積極用世的傳統。跟前人比較,他受到韓愈的影響,爲文主張卻另有一番見解;文風跟白居易比較,皮日休衹有接近白居易為時為事的傳統諷喻,沒有閑適。跟同時代的文人比較,他有布衣文人被士族欺壓的鳴不平的傳統情緒,其涉想卻屬罕見。跟後人比較,他講究「窮理」有別於後來儒者的心形之說。跟自己的作品比較,他的賦題文章都是針對時弊,突顯唐末賦體文章的時代特徵,有別於思想新穎和言辭激烈的雜文。可見,作者能夠深入且普遍地比較不同作家和作品之間的關聯。此外,作者主張以劉勰《文心雕龍·時序》的「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的思想看歷代散文的發展。 例如,作者把古文運動和朝政改革扣連在一起,指出會昌前後的文風多為救世、憤世,而改革失敗後漸漸消極。詩名大盛的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隱,政績顯著的牛僧孺和李德裕,他們的文章從不同方面,反映朝政改革時期的特點。 可見,作者以具有史識的角度看歷代散文,突破前人的結論,開創自己的觀點,論述唐代散文發展的脈絡。
其三,作者不作文學史資料長編。因此,在徵引方面,主要援引較具史識的言論,同時,繼承了陳柱的《中國散文史》每逢重點便附錄全文的做法,以便讀者理解作者所持的理據。 對比陳柱多引用其師陳衍《石遺室論文》的觀點, 作者少有引用前人的評價,而是言簡意賅地發表獨到的觀點。此書的引用可分爲文人自評和前人評價這兩類。作者引述文人自評,常常用作引證他的看法。例如,他引述杜牧在《注孫子序》之言,說明杜牧有大儒須知兵的看法來自於現實和讀史。 他也以引述作者之言來作出反駁,加強自己論點的說服力。例如,他引述皮日休寫《桃花賦》欲仿效宋璟《梅花賦》清便富麗的文風,旋即反駁其文仍是有所諷喻的賦體雜文,並引用原文,分析其激烈的不平之鳴所反映的時代特徵。 此外,他引用前人評價方面,多用作佐證自己的看法,並補充內容,再作拓展,以增強論述的說服力。例如,他補充宋方回跋和魯迅對羅隱的《讒書》的憤激不平的評語,指出憤激不平是唐末雜文小品的共同特徵,而羅隱的憤激不平比起同時代的人更為激烈和尖銳。 另外,他也為反駁而引述前人的觀點。例如,作者不同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陸龜蒙的雜文雜感為閒情別緻,而認為其雜文是憤悱之辭。 綜上所述,作者援引文人作者和前人的評價,用作佐證自己的看法和作出反駁,並列舉作品為例子,加強論述的說服力。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Ogv4FA2kW
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qM43mlYdn
四、不足之處
然而,此書尚有不足之處。其一,作者少引用名家看法,但此後作者有感前人評價不夠全面,因而編著《中國散文史長編》,互爲補足。例如,作者在《中國散文史》中引述歐陽修對李德裕疲弊精神於草木的指責, 而《長編》增加了前人對李德裕爲人爲文不同面向的評價, 有助讀者深入和持平地瞭解李德裕。其二,文章最後一段常作總評,也偶有新論,作者卻沒有提出論據和列舉例子,論述欠缺説服力,使文章略有遺漏和疏失。例如,作者文末稱陳黯的《詰鳳》、《華心》和《拜嶽言》有嫉俗和迂執的特點。他不但沒有提出論據和引述文章,反而提出無關這觀點的其他看法。 其三,作者雖有客觀的史識,但有時以後人之見評價時人,有欠公允。譬如,作者站在後人的角度,已知朝代終將滅亡,改朝換代,以此批評唐末文人「生於季世卻以秦漢之政希望於時君」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羅隱和陳黯等唐末時人不曉得將亡國,仍然嚮往古聖前賢,寄托禮待士人和招賢養士的希望,也是人之常情。作者卻說這些希望既「不切實際」又是「幻想」,似乎太過嚴苛,頗有以後人之見指責前人之非之感。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2mhlgXpVQi
五、結語
總括而言,郭預衡的《中國散文史》能夠承先啓後,集各家之大成,以大散文史觀梳理中國古代散文的脈絡,囊括散文大家的各類文體,採用史家的識見客觀持平地論述文人及其作品。作者不僅深入探究和考察中國歷代,更突破以往研究散文史的框架,寫出個人獨特的見解,達成寫此書的三點奢望。不過,此書不是全無缺點,仍有需要改善之處。首先,作者引用的前人評價不足以反映所述文人爲人爲文的全貌。其次,文末時有新論而未有提供足夠的論據。最後,作者以今觀古,偶然沒設身處地看待末世之人的寄望,並忽略時代而生的主觀情感,評價略為不當。
引用書目
專書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zV5Uouhwo
1. 陳柱:《中國散文史》,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kCcalpb6h
2.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冊)》,上海:中國古籍出版社,2000年。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dVmYs5YMU
3.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中冊)》,上海:中國古籍出版社,2000年。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8QQJ54Srj
4.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長編(上冊)》,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期刊論文20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uymivNtf7
1. 郭預衡、尚學鋒:〈「散文有史 創建首推君」——郭預衡先生訪談錄〉,《文藝研究》(2003年第3期),頁72-81。
2023年7月3日評:
此文遲交多日,唯有在內容上看得出是用心,起碼不是隨便交貨。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