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裡,我提及人天生就有想象力,只是很多時候,那個想象力的盒子尚未被打開而已。而那個盒子會被關上的原因有三個:
148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BIkpRwFyo
(一)成人把它鎖上了;
148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KeeLSpHWl
(二)孩子自己鎖上了;148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MPENllqn8
(三)盒子被掩埋了,大家都發現不了。
148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253KyU8VbQ
我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討論到第一個原因,這裡將討論第二個原因。
若孩子天生就有想象力,為甚麼會把想象力的盒子給自己關上了?讓我先說一個真人真事的經歷給你聽。從前在泰國一個落後村莊裡,住了一位老爺爺,他的太太和兒媳先後離世,剩下一個年幼孫兒給他照顧。他一直把孫兒困在雞籠裡照料,孫兒和雞隻一起吃喝拉睡了好幾年,直至被其他人發現,待救援人員把孫兒從雞籠裡救出來時,孫兒不僅營養不良,而且聽不懂人類語言,行為更與雞隻無異,儘管醫護人員及專業人士花了很多功夫,也未能讓孩子完全回復正常人的狀態。這聽起來無疑令人毛骨悚然,卻透露了一個簡單的現象:習慣成自然。孫兒習慣了被當成雞一般的「飼養」,他就很自然會抗拒改變這種習性,新的改變只會令他惶恐不安。
孩子的想象力被壓抑久了,他就會把頭腦調適至合乎家庭、學校,甚至社會的要求,只有想得合乎「標準」,才算得上是及格。我曾跟孩子玩一個很簡單的遊戲,我請他們先畫一支鉛筆,然後再畫一支跟之前畫的那支完全不一樣的鉛筆,結果是怎樣的呢?大部分孩子畫第一支鉛筆都十分工整規矩,然而想了很久也想不到怎樣畫第二支筆。這點很簡單,因為他們內心都有一支鉛筆形象的規範,而對於「不一樣」的概念,就十分薄弱。從來複製容易創造難,習慣常規不用原因,突破俗例,卻總要苦思一個合乎常規的理由。曾有一個六歲的孩子告訴我,老師要他畫七支鉛筆來表示「七」,他就畫下這樣的鉛筆: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一眼就看得明白,就表示你們有跳越樊籬的潛能。遺憾的是,那個孩子的老師給了他一個大交叉。為甚麼呢?因為他畫的鉛筆不合乎「常規」。從第三者的角度看,我們都會認為那個老師不僅自己缺乏創意,更壓抑孩子的創意,可是我們在生活上,都很容易選擇習慣大大小小的常規,而放棄尋找一些突破常規的創意。孩子的適應能力比成人要強得多,如果想象力或創意不利於他們在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上生存,他們當然寧願選擇跟從常規做事。那個想象力的盒子,也會自然被他們自己關上。
我們或許會以芬蘭的教育為例子,說明亞洲的孩子為甚麼比一些西方國家的孩子創意更低。以我身處的香港為例,芬蘭學生的功課量較香港學生的少很多,每日花大概三十分鐘就完成。學生可以自行決定功課課題,而主要是採取探索式方法進行習作,透過觀察尋找答案,而且所謂的「答案」未必是習作的終極目標,更重要的是學生有沒有運用創意思維。因此,芬蘭學生的上課時數比香港的少一半。
讓我們再看看冰島的例子。冰島在二十世紀末就在課程內引進創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學生會花時間學習各種方法來建構及研發產品,學校不會替學生進行智商測試,反而鼓勵他們花精力在學習創新和技術應用方面。
芬蘭和冰島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要讓孩子保持打開他們的想象力盒子,一旦習慣被關上,他們就會不願再打開它。賴聲川博士對創意的定義很好:「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後解這個題目。」要讓孩子不要關上想象力的盒子,首要的是不要給他們題目,更不要給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行發現屬於他們的課題,鼓勵和激發他們展開研究之旅。(待續)148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cfxk0p2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