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這專欄裡談過現在的孩子為甚麼很難找到寫作靈感。現在想再談談關於靈感的事。
靈感對創作人來說好像甚麼呢?我認為最貼切的形容莫過於「鬼上身」。經驗告訴我,有很多時候寫出來的東西,是之前想也沒想過的,得到靈感的那一刻,就是靈光一閃。那麼,靈感是不是一隻你不能抓著的鬼魂,要等它來進入你的身體,指揮你的大腦,控制你的雙手,把故事打出來呢?
顧城寫了一首這樣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
如果世上沒有光,那麼任憑眼睛在黑夜裡如何尋找,也不能找到光明。試試閉上眼睛,想想現在的自己是怎麼模樣的,然後想想自己跟哪一種動物最相似,再在紙上畫出自己跟那種動物合體後的模樣。
這個練習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與靈感相遇的。在我的經驗裡,靈感是現實與虛幻互相迸發出來的一瞬火花。我們不能光靠閱讀或者看電影、聽音樂來找到震撼自己的靈感,亦不能只坐在書桌前不斷地推敲就能得著謬思女神的眷顧。遊走現實與虛幻之間,是探索靈感的旅程,至少我的經驗是如此的。
在電燈泡未被發明之前,黑夜降臨,就只能點起油燈或火把來照明。電燈泡的發明的確是劃時代的,我相信那個時代的人第一次看見電燈泡亮起的一刻,一定是「WOW」一聲。後來人就用上電燈泡比喻靈感到的一剎那。如果請你現在找另一個符號替代電燈泡,你覺得可以是甚麼呢?試在紙上畫下來吧。
這個練習的目的,就是要訓練自己打破對其他東西的既定印象。只有既定印象這塊泥土被衝破,靈感之花才有機會萌芽。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國王請金匠用純金打造了一頂純金王冠,做好了以後,國王懷疑金匠造假摻了「銀」在裡面,但是又不能把王冠毀壞來鑑定。有個人替國王想了好久,一直沒有好方法,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時候發現,當他坐在浴盆裡時水位上升了,這使得他想到了:「上升了的水位正好應該等於王冠的體積,所以只要拿與王冠等重量的金子,放到水裡,測出它的體積,看看它的體積是否與王冠的體積相同,如果王冠體積更大,這就表示其中造了假,摻了銀。」
那人想到這裡,不禁高興的從浴盆跳了出來,裸體跑了出去,邊跑還邊喊著「εύρηκα!(我發現了!)」果然經過證明之後,王冠中確實含有其他雜質,那人成功的揭穿了金匠的詭計,國王對他當然是更加的信服了。
這個人是誰呢?沒錯,就是寫《浮體論》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這個故事啟發我們一樣的東西:靈感就是從現實中發現一些看不見而且帶點虛幻的寶貴的東西。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呢?我就試過了。
話說有一天,我的太太打掃房間,她發現被一個偌大的書櫃遮蓋的那部分牆壁發了霉,便打算移開書櫃清潔牆壁,當她把櫃移到房門前,一隻又肥又大的壁虎跳出來,把她嚇得花容失色,向我求救,可是書櫃剛好擋著房門口,我要先把櫃移開才能走進去。我站在房門前的一剎那,就想起這段情節(EUREKA!),覺得不妨把它寫成一個故事,於是便沉思故事的佈局,甚至忘記了房間裡正在求救的太太。
就這樣,造就了我的一篇小小說《壁虎》1。
王鼎鈞先生對靈感有這樣的描述:靈感不是天生神授的,而是對人生深度的投入。
甚麼叫「深度的投入」?從兒童的角度,可以說成是「好奇心」。剛才提及的阿基米德以及很多古代的學者,對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因為他們那個時代,對世界的認知的確很有限,但就算現今科學是如此的發達,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仍是鳳毛麟角。對世界保持澎拜的好奇心,並積極去探索世界,是對「深度投入」的一種詮釋;從成人的角度,可以說是「經驗的啟迪」。在創作的層面,閱歷一定比履歷優勝,當你不斷累積人生經驗,而且讓那些經驗成為你的靈感寶庫,假以時日,你就會在創作上有更多「EUREKA!」的時刻了。
- 第39屆青年文學獎小小說公開組優異獎,收錄在《字說自話——鄭子遴作品集I》(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