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都市人來說,故事通常出現在流行小說、電視劇和電影之中,屬於娛樂;對患難中的人,尤其面對病魔的人而言,故事是一種療法。有心理學家認為運用古老的儀式,讓患者寄懷本身族群的歷史,重新塑造歸屬感,是具有良好的效果的方法。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說故事。
人類自有文化以來,就會說故事,說故事能培養文化意識。許多受到心理創傷的人無法從抑鬱中掙脫出來,因為他們總覺得無能為力。故事既帶動想像力和創造力,亦助人尋求一條心靈的逃生路。
有一個日本的民間故事述說一位領主,命令百姓把長者遺棄在山上,有一個兒子卻把老父藏起來。有一天,領主為難百姓,要他們用灰燼搓出一條繩子,不然就重重懲治他們,大家都苦無對策。這時老父暗中教導兒子,將繩子綁緊後再燒,就能做出用灰燼做的繩子。領主知道後十分拜服,更廢止了「遺棄老父母」的陋習。
這故事有趣,亦能使人從愁苦的桎梏中掙脫出來。好好說故事,有時不只為了娛樂,更為了令世界更美好。
喬靖夫 (註1)說得好:「寫小說是一門技藝,很多人窮一生都在磨練。」
如何能把故事說得好,要視乎寫作人的技藝有多高。而技藝的高低,首先不是談論懂得運用多少種寫作技法,而是對故事本身有多深刻的洞見和感受。亞里士多德提出過一個永恆存在的問題:「人該如何度過一生?」故事就能為人提供許多可能性。法國劇作家尚.阿努伊(Jean Anouilh) (註2)說:「小說為人生提供了形式。」形式負載著的,並非單純的娛樂,而是對生命的探索。簡單而言,就是讀者可在故事中尋找到怎樣的人生價值。缺乏探索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故事,它本身的壽命就很短暫。歷久不衰的故事,特別是童話,彷彿就是生活的隱喻,從它裡面發掘到的意義,可謂取之不竭。
基本上,探索生命的「裝備」有以下幾樣:
經驗:唯有經驗能把故事說得實在和引起共鳴;
知識:這與經驗可說說同樣重要的,缺乏知識的故事有可能只是一埋虛妄的言詞;
自覺:這是作者在故事中整合知識和經驗的一種內在自省過程,能賦予故事靈魂。
就以上述的故事為例,故事本身可能來自作者的經驗,或者民間的集體經驗,而老父妙計解困是來自知識,或者來自民間智慧,故事結尾,領主廢除不人道的規例,是一種省察的結果,帶出一種價值觀。若作者缺乏這種自省,故事就只會停留在娛樂的層面上。
兒童和少年人同樣有能力運用以上的裝備來探索生命,從而創作具有深遠價值的故事。
註
1. 喬靖夫(1969 - ),香港小說作家及流行曲作詞人,代表作是《武道狂之詩》。
2. 尚.阿努伊(1910-1987),法國二戰後最多產的劇作家之一。
即到POD Store購買《讀寫象外》:
https://www.penana.com/pod_productid=89&fbclid=IwAR0FfWlCD7mauecSjT-v1AEoRkhtuYPmMW9xP4rYT7a7Yn619E-2CnbejGg7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s43BIif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