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想法是希望本土的作者、出版者、推廣者的互相配合,共同建構香港兒童文學的未來。
創作層面方面,不僅需要有更多文字工作者的投入,當中包括作家和老師,而其中老師的創作是非常重要的,放眼許多兒童文學作家,本身都是從事教育工作,好像何紫、何巧嬋、阿濃、畢華流、韋婭等。他們每天接觸孩子的時間比其他人都要多,比其他人更瞭解孩子的世界,他們的創作原則上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現在的老師工作可能非常忙碌,但絕不會缺乏創作靈感,如果有更多年青老師可以為孩子執筆創作,是非常值得支持的。除了老師,從事兒童雜誌的編輯亦是創作的重要一員,黃慶雲、周蜜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另外,我們不要忽略家長的參與,尤其現今社會的家長,一般都有不錯的知識水平,他們能從家中的孩子取得豐沛的靈感創作,肯尼思.格拉姆的《柳林中的風聲》、A.A米恩的《小熊維尼》等都是為了家中小孩而創作出來的。其次,我們亦要多鼓勵學生創作,不論中小學生,都可以創作屬於自己的兒童文學。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插畫師和動畫師也是重要的創作者,他們有些不僅負責繪畫部分,更兼任寫作部分,好像台灣的賴馬、日本的宮西達也、五味太郎等。我特意把圖畫書納入到兒童文學的範疇裡,是因為圖畫書的文本部分和圖畫部分同樣重要,加上兒童(尤其是幼兒)十分靠賴視像思維(Visual Thinking),所以很多兒童文學書籍都配以插畫,並不是為了點綴而設的。
另外,作者亦需要作多方面嘗試。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潘明珠曾說:「我期望作者會有膽識、才情,開拓更廣闊另類的寫作題材,例如以戰爭作背景這些較冷或背離市場取向之題材。雖然近年香港兒童少年文學的作者隊伍日益壯大,老、中、青作家出版甚豐,可惜一些作者或受制於出版社之約,未能作其他大膽嘗試。」(潘明珠,〈談香港兒童少年文學——從讀者、作者、評論者角度〉。《明月》2015年12月號,頁25。)只有愈多創作者加入,以及創作者的不斷創新,才會出現更多和更好的作品。
要提升創作者的質與量,就要有更多發表和推廣的平台。黃慶雲主編的《新兒童》不僅成就她自己的作品,上文已經提及不同的作者供稿,但更重要的,是出版者願意肩負培育兒童的責任,亦需要有出版兒童文學作品的膽色,他們在這方面的投資不會少(至少像《哈利波特》一類暢銷的出版是鮮見的),但回報未必很快很高(雖然近年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兒童圖書的銷量不跌反升,但香港卻似未見這現象發生),質量的控制亦隨時比一般出版物來得嚴謹,故需要這一類的編輯人才方能成事。黃慶雲說:「一個人在兒童時代受的影響往往影響他的一生的。(當然,長大後還會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因為孩子是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受教育的。刊物也像孩子的老師一樣,不過只是一個不出聲的老師,它給孩子們介紹周圍的世界,對他們的世界觀的形成和興趣的培養,是很起作用的。特別是雜誌通過「書」這種形式,更在孩子心裡顯得有權威性和說服力。這一點是我們編輯們和作者們都要注意的。」(頁132-133)從事兒童刊物的編輯,就要有一顆對兒童敏感的心靈。
ns 15.158.61.1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