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式情節像剝洋蔥,主角一路上遇上不同的人和事,而那些人和事都是主角所認識,甚至是熟悉,但他們對主角的表現並非主角,甚至讀者能夠預知的。這樣一層一層的探索故事的發展,以及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讓讀者更易被情節牽引過去,想要發現故事裡一些謎題的解答。
跟旅程式情節不同,揭露式情節主要集中圍繞主角與幾個要角之間的關係變化,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感覺就像在剝一個洋蔥,每剝一層,就會有新的發現,那些發現會引起讀者情緒變化,使他們一直追讀下去,為的是要故事得個水落石出,否則會夢縈魂牽。如果旅程式情節像過山車,揭露式情節就如攀高峰,閱讀的過程並不輕省,但攀上了高峰後,就有說不出的滿足感了。
我們可藉下圖瞭解怎樣運用揭露式情節:
揭露式情節的特色如下:
- 以單一主角故事的軸心
- 故事以線性時間進行
- 強調因果關係
- 注重外部衝突
- 採用封閉式結局
典型的揭露式情節可在很多小說及電影中找尋到,例如眾多的推理小說、狄更斯的作品、《教父》、《末路狂花》等。
在這種類型的情節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主角的變化。旅程式情節的主角,其性格、情緒等方面會因著在旅程中遇到的人和事而有所轉變,但不及在揭露式情節中,主角的變化複雜和細緻。雨果的《悲慘世界》,主角尚萬強從一個連續坐了十九年牢獄的犯人到成為成功商人及市長,當中許多經歷均影響尚萬強的生命,他被許多外在衝突而改變生命,他本是個倔強而不相信法律的犯人,後來得著主教點化,決心棄惡行善,處處表現人性光輝的一面。尚萬強的個性變化在雨果筆下,被描寫得十分細緻。
角色——尤其是主角——的轉折,往往是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經典電影洛奇(Rocky)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洛奇事業上的高山低谷,跟他的性格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觀眾被洛奇的傳奇人生而投入在高潮迭起的劇情之中。
另一個重點,就是衝突。我讀過不少青少年的作品,問題都在處理衝突上未夠成熟。他們很多時候忽略一個重點,就是任何衝突都有其觸發點,套用荷里活編劇教父羅伯特.墨基(Robert McKee)的術語是「觸發事件」。例如一對母女打架,其實不會只是因為一些生活上的瑣事,打架這一衝突場面,其觸發點可能是在女兒年幼時,被母親長期忽略,甚至唾棄而開始的。觸發事件可能是女兒年幼時發生的一件事情,在母親眼中,不過小事一樁,而在女兒的角度,卻是刻骨銘心的傷心事。從那個觸發點開始,衝突已經被築構起來,而故事裡所發生的事情,都跟這觸發點有著密切的關係,再到打架的場面,已是到達衝突的最高點了。羅伯特.墨基說:
「觸發事件」必須徹底顛覆主角生活中維持平衡的力量。1
這個「顛覆」可以是一次過(一次嚴重的意外),也可以是日積月累的(長期的壓抑或折磨),無論如何,只有使主角失去維持正常平凡生活的力量,就能拉開故事的序幕了。
- 羅伯特.墨基:《故事的解剖》(台灣:漫遊者文化,2014),頁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