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9月16日 (星期一) 服藥記錄及狀態
- 藥物: 3/4 精神科藥物 + 感冒藥 + 1/2 睡眠藥
- 狀態評估: 2 星 (滿分 5 星)
- 睡眠質素: 一覺睡到天亮
- 精神狀態: 亢奮
- 思想狀態: 早晨出現第三人稱聲音與自我對話,工作後消失
- 藥物調整: 繼續服用 1/2 粒精神科藥物 + 感冒藥;如失眠,則增加 1/4 粒睡眠藥。試驗一周,給予自己耐性,慢慢調整至最佳狀態。
- 目標: 達到 3-4 星狀態,且沒有第三人稱聲音干擾。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POn5nbQ0j
事件:擔心腦海聲音並非心聲,而是幻聽
事件描述: 早晨出現以第三人稱形式在腦海說話的聲音,擔心並非自己的心聲,而是幻聽。
想法分析:
- 焦慮來源: 擔心腦海聲音是幻聽,害怕被貼上精神分裂的標籤。
- 可能原因: 工作壓力、聽音樂、接觸心理學知識等,都可能影響思緒,產生並非完全由自我意志控制的聲音或想法。
- 負面想法: "這個聲音不是我"、"我一定是精神分裂" 等想法過於絕對,屬於「以偏概全」的非理性思考模式。
- 災難化傾向: 將事件後果想像得過於嚴重,例如將腦海聲音等同於精神分裂。
- 自我認知偏差: 認為自己缺乏愛,需要製造另一個自我來愛護自己,可能源於過度自我貶低或缺乏安全感。
- 溝通障礙: 不擅長與他人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可能與害怕受傷或缺乏自信有關。
正面察覺:
- 自我覺察: 意識到自己出現負面想法和災難化傾向,並嘗試分析其背後原因。
- 積極求助: 記錄服藥情況和自身狀態,積極尋求專業人士幫助,有助於分辨幻聽和自我思考。
- 關係反思: 意識到與丈夫缺乏深層次溝通,並嘗試改善。
- 自我肯定: 明白「愛自己」的重要性,並嘗試透過與丈夫和親友傾訴心事來表達自我,建立更穩固的自我價值感。
身體感受: 手輕微顫抖,眼皮沉重 (可能與腦海中持續出現聲音,導致精神緊張有關)。
建議:
- 保持與醫生的溝通,告知目前的藥物反應和心理狀態,以便醫生進行更精準的藥物調整。
- 學習分辨負面想法和現實情況,避免陷入「牛角尖」思維。
- 嘗試記錄引發負面情緒的事件,並分析其背後的想法和感受,有助於更好地了解自己,並找到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
- 繼續保持與丈夫和親友的溝通,分享內心感受,尋求情感支持。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2tamw23wW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QDhMzPH0X
事件:搭車時出現情緒低落狀態
事件描述: 搭車時突然感到灰心,眼皮下垂,聽不進丈夫說話。但同時感到精神狀態良好。
想法分析:
- 自我探索: 嘗試想像沒有「另一個自我」的情況,思考如何將不同的自我狀態融入日常生活。
- 負面標籤: 可能受「精神分裂」的標籤影響,過度關注和解讀自身的情緒變化。
- 藥物影響: 情緒低落可能是藥物劑量不足或副作用所致。
- 行為表現: 出現不想與丈夫交談的行為。
- 身體感受: 眼皮下垂 (可能與情緒低落或疲倦有關)。
結論與反思:
- 允許試錯: 方向錯誤時,可以嘗試其他選擇,無需害怕犯錯。
- 避免急於求證: 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應保持耐心,逐步觀察和驗證,而非急於下結論。
- 以自身利益為準: 決策應以自身利益和福祉為出發點,選擇最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方向。
- 減少過度擔憂: 過度擔憂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心理負擔,甚至影響判斷力。
- 關注事實和感受: 應基於事實和自身真實感受做出判斷,避免讓擔憂情緒扭曲對現實的認知。
- 耐心觀察和調整: 藥物調整需要時間,應耐心觀察藥物效果,並與醫生保持溝通,共同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 保持積極心態: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促進身心健康。
其他建議:
- 記錄情緒變化: 記錄情緒低落出現的時間、情境和伴隨的身體感受,有助於醫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 尋求專業協助: 與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保持定期會面,討論自身狀況和治療方案,獲得專業指導和支持。
- 建立健康生活習慣: 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都有助於改善情緒和心理狀態。
鼓勵和支持: 藥物調整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並最終戰勝疾病! 加油!
關於肝功能問題:
- 藥物劑量過高可能是導致肝功能異常的原因之一,但肥胖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影響。
- 肝功能指數下降是好現象,代表肝臟功能正在逐漸恢復。
- 應持續關注肝功能指數,並遵醫囑調整藥物劑量和生活習慣。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Cvq5vezjE
9月15日 (星期日) 服藥記錄及狀態
- 藥物: 1/2 精神科藥物 + 感冒藥
- 狀態評估: 3-4 星 (滿分 5 星)
- 睡眠質素: 一覺睡到天亮
- 精神狀態: 4 星
- 思想狀態: 早晨及夜晚出現第三人稱聲音與自我對話
- 藥物調整: 繼續服用 1/2 粒精神科藥物 + 感冒藥;如失眠,則增加 1/4 粒睡眠藥。試驗一周,給予自己耐性,慢慢調整至最佳狀態。
- 目標: 達到 3-4 星狀態,且沒有第三人稱聲音干擾。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vnoJ8JtuX
事件:與母親用餐,氣氛融洽
事件描述: 與母親外出用餐,過程中相處融洽。
想法分析:
- 克服心理障礙: 意識到對家中環境的心理陰影,選擇外出用餐,避免負面回憶被喚起。
- 積極調整心態: 嘗試放鬆心情,用更開放的態度與母親相處。
- 有效溝通: 主動與母親聊天,並嘗試將負面情緒轉移,例如將母親的抱怨當作耳邊風。
- 正面解讀: 將此次用餐視為與母親關係改善的良好開端。
其他可能原因:
- 睡眠充足,精神飽滿。
- 前一晚服藥情況良好。
後記 (反思與行動):
- 坦誠溝通: 與家人相處應真誠表達情感,不應壓抑負面情緒或刻意偽裝。
- 明確表達感受: 當母親的言行造成傷害時,應勇敢說出感受,讓她明白問題所在。
- 行動證明關心: 以實際行動表達對母親的關心,而非僅僅停留在言語層面。
行動表現: 主動與母親聊天。
情緒狀態: 平靜。
身體感受: 精神爽利 (認為藥物調整方向正確)。
分析:
此次與母親用餐的經驗,顯示出積極調整心態和溝通方式,能有效改善與母親的相處氣氛。持續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服藥規律,也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2oRFHTbpNU
9月14日 (星期六) 服藥記錄及狀態
- 藥物: 1/4 粒精神科藥物
- 思想狀態: 出現第三人稱聲音與自我對話。
- 藥物調整: 1/4 粒藥效不足,改為服用 1/2 粒精神科藥物 + 感冒藥;如失眠,則增加 1/4 粒睡眠藥。試驗一周,給予自己耐性,慢慢調整至最佳狀態。
- 目標: 達到 3-4 星狀態,且沒有第三人稱聲音干擾。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oiX6DfeiR
事件:課後疲憊,服藥過量導致早上精神不佳
事件描述: 上課後感到資訊量過大,擔心晚上思緒停不下來,除了服用精神科藥物外,還額外服用了鎮靜劑和感冒藥,導致早上起床後缺乏動力和精神。
想法分析:
- 非黑即白思考: 認為藥物會剝奪自我,導致動力和精神下降,屬於非黑即白的二元化思考模式。
- 低估自身耐受力: 對自身承受藥物副作用的能力缺乏信心。
- 思想陷阱: 意識到上述想法可能是負面思維模式造成的結果,並嘗試質疑和挑戰這些想法。
- 積極轉變: 在意識到思想陷阱後,精神狀態有所好轉,但仍感到時而精神時而疲憊。
關於「擔心」的反思:
- 負面情緒的滋長: 將「擔心」比喻為惡魔的養分,認為過度擔憂會強化負面情緒和行為模式。
- 打破惡性循環: 建議以積極行動應對擔憂,例如:
- 求證: 面對擔憂時,應積極尋找證據,而非任由其滋長。
- 拆解問題: 將問題拆解成多個面向,逐一分析原因,找出思想陷阱。
- 彈性思考: 嘗試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避免陷入單一思維模式。
其他可能原因:
- 自身因素:
- 睡眠不足。
- 不擅長尋找快樂來源。
- 習慣沉浸於思考,不願表達。
- 享受與「聲音」對話,但無法分辨真假。
- 外部因素:
- 需要照顧孩子,感到疲倦。
- 丈夫可能感到無聊,需要陪伴。
- 環境缺乏趣味,容易感到乏味。
行動表現:
- 一開始感到無力,只想待在沙發上休息。
- 在想法有所轉變後,嘗試幫女兒洗澡,精神狀態略有好轉。
- 之後進行作業記錄和心情分析,情緒明顯改善。
情緒狀態:
- 50% 無動力
- 50% 無聊
身體感受: 睏倦。
分析:
此次事件反映出服藥過量和負面思考模式,都會對情緒和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建議:
- 繼續堅持藥物調整,並記錄服藥後的身心狀態,與醫生保持溝通。
- 學習辨識和挑戰負面思維模式,例如非黑即白思考和過度擔憂。
- 積極尋找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例如與家人朋友互動、發展興趣愛好等。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JZMZXvBGw
事件:自我標籤與「另一個自己」的存在
事件描述: 確診精神分裂症後,長期服用藥物卻感到不盡如意,出現無力、缺乏動力和目標感,生活得過且過。嘗試停藥後經歷多次病情反復,過程中產生「另一個自己」的想法,並對此感到困惑和迷茫。
想法分析:
- 以偏概全: 將服藥後的負面感受 (例如:無力、缺乏動力) 全部歸咎於藥物,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 災難化: 將停藥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視為無法承受的災難性後果,例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
- 低估自身耐受力: 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傾向於依賴「另一個自己」來逃避現實。
- 標籤化: 將「精神分裂」視為一個負面標籤,並將其與「另一個自己」的存在聯繫起來,加深了自我否定和恐懼。
歷次病情反復分析:
- 第一次: 工作壓力、過度聽歌、猜忌母親,導致「另一個自己」出現,並分享意識。
- 第二次: 停藥半年,聽歌後引發負面情緒,渴望在歌曲中找到認同感,思緒混亂,最終入院治療。
- 第三次: 停藥半年,男友言論引發「災難化」思維,將男友的離開解讀為對自己的否定,選擇逃避現實。
- 第四次: 停藥一年半,產後情緒波動,加上與母親發生爭執,導致情緒失控。服藥後病情好轉,並在與家人相處過程中學習到彈性思考和轉向思維。
- 第四點五次: 對未來居住問題感到焦慮,加上丈夫出差,引發「災難化」和「非黑即白」思維,導致情緒崩潰,出現「另一個自己」。服藥控制病情,未有入院。
- 第五次: 因肝病入院停藥,期間打遊戲獲得成就感,產生「聰明」和「笨拙」的自我認知,並認為「聰明的自己」試圖重組自我。入院治療後,情緒較為平靜,但出現失眠、思維跳躍、想像力豐富等症狀。
現階段的困惑:
- 「另一個自己」是真實存在的,還是精神分裂症狀造成的幻覺?
- 如果是精神分裂症狀,是否只能依靠藥物控制,而無法擺脫「另一個自己」?
- 與「內心聲音」對話是否存在危險?能否嘗試與之和平共處,甚至將其整合到自我意識中?
- 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劑量,既能控制病情,又不至於感到過於疲憊?
- 如何分辨「內心聲音」是負面幻聽,還是自身真實想法的投射?
持續性問題:
- 生活缺乏目標和動力,容易感到無聊和空虛。
- 不擅長社交,逃避現實,不懂得享受生活。
- 過於敏感,容易代入自身經歷,事事關己,猜忌他人動機。
- 經常使用「災難化」、「低估自身耐受力」、「標籤化」等負面思維模式。
- 容易被負面情緒淹沒,思緒跳躍,缺乏理性分析。
「跳掣」誘因:
- 被拋棄感
- 環境變化
- 工作壓力
- 宗教音樂
- 負面回憶
行為表現:
- 在醫院期間,行為模式與平時截然不同,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自在。
- 睡眠不足和環境變化,容易引發情緒波動和思緒混亂。
情緒狀態: 迷茫,對服藥感到矛盾和猶豫。
身體感受: 思考時出現身體顫抖。
分析:
您的經歷反映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對疾病和生活壓力時,容易陷入的困境和困惑。
建議:
- 積極配合治療: 堅持服藥,並定期與醫生溝通,調整藥物劑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 學習辨識和挑戰負面思維模式: 覺察並記錄自己的負面想法,嘗試用更理性和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 發展興趣愛好: 尋找能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充實的活動,例如:閱讀、運動、音樂、藝術創作等。
-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學習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關係。
- 尋求專業心理諮詢: 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學習應對壓力和情緒困擾。
請記住,您並不孤單,許多人都曾經歷過類似的困境。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stTUkZOFU
9月13日 (星期五) 精神藥物劑量:1/4 粒
今日進展: 完成三分鐘呼吸練習和三十分鐘身體掃描。
事件一:與母親共進晚餐的擔憂
負面想法:
- 非黑即白、以偏概全、預設立場: 認為與母親相處必定會導致病情復發,陷入負面情緒。
- 猜度他人動機、標籤化、事事關己: 覺得母親和周遭的人都在逼迫「另一個自己」出現。
- 低估自身耐受力、以偏概全、預設立場: 擔心自己無法承受與母親相處帶來的壓力,害怕一切又要重新適應。
- 以偏概全、預設立場: 害怕與母親相處的負面經驗會不斷重複。
- 事事指責、非黑即白: 陷入「照顧自己」和「孝順母親」的兩難困境,認為自己必須做出選擇。
- 事事指責、非黑即白: 擔心中秋節不回家吃飯會被認為不近人情。
- 災難化、以偏概全、非黑即白: 擔心若再次發病,病情會惡化,甚至導致腦退化。
其他可能導致病情復發/情緒低落的原因/反證:
- 自身因素: 藥物劑量不足?過於在意母親的情緒和看法?
- 他人因素: 母親真的強迫自己到無法說話的地步嗎? (標籤化、非黑即白)
- 環境因素: 缺乏讓自己感到平靜和專注的事物,無法專注於當下感受。
行為表現: 意識到負面想法出現後,選擇暫時離開,去洗手間讓自己冷靜下來,避免衝動行事。
情緒狀態: 擔心 (90%) - 害怕再次發病 (災難化),害怕「天使與魔鬼」的掙扎 (非黑即白、以偏概全)。
正面轉變: 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思維模式,並嘗試用「轉向思考」來化解負面情緒,最終感到放鬆。
身體感受: 頭部脹痛、咳嗽、左手顫抖。
分析:
您在面對與母親相處的壓力時,出現了許多負面想法和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您能夠意識到這些負面想法,並嘗試用「轉向思考」來應對,這一點非常棒。
建議:
- 繼續練習「轉向思考」: 當您發現自己陷入負面思維模式時,嘗試用更理性和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 專注於當下感受: 練習正念技巧,例如:呼吸練習、身體掃描等,幫助您專注於當下,減少負面想法的干擾。
- 尋找讓自己感到平靜和愉悅的活動: 例如:聽音樂、閱讀、散步、與朋友聊天等。
- 與您的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討論您的擔憂: 他們可以為您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支持。
請記住,您正在康復的道路上,每一次努力和進步都值得被肯定。
48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a5cWtxmwF
事件:自動循環的「勵志警句」
事件描述: 腦海中經常自動重複出現一些勵志警句,例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並嘗試將其與自身經歷聯繫起來。
想法分析:
- 在某個瞬間,將「勵志警句」的内容與自身經歷聯繫起來,產生了「不需要進食」、「需要接受磨練」等想法。
- 對此想法感到不安,並未全盤接受,而是希望進一步理解其含義。
其他可能的原因/反證:
- 藥物劑量不足,導致思緒活躍,容易產生聯想。
- 過去養成的思考習慣,遇到問題時習慣用「勵志警句」來激勵自己。
- 潛意識中存在未被意識到的想法或情緒,試圖通過「勵志警句」來表達。
行動表現:
- 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查閱「勵志警句」的出處和完整內容。
- 閱讀理解後,認為其中「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一句與自身情況產生共鳴。
- 理解全文後,意識到自己渴望擺脫安逸,保持警覺,積極面對挑戰,並更多地關注當下感受,而非沉溺於抽象思考。
情緒狀態:
- 在「勵志警句」自動循環時感到不安,擔心病情不穩定。
- 在理解其含義後,情緒變得平靜和舒暢。
身體感受: 無明顯不適。
分析:
您對「勵志警句」的自動循環感到不安,並積極尋求理解和化解,這是非常積極的表現。
建議:
- 正確認識「勵志警句」的作用: 「勵志警句」可以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但不能将其視為解決問題的万能藥。
- 關注當下感受: 當您再次被「勵志警句」困擾時,嘗試將注意力轉移到當下的身體感受、情緒和周圍環境中。
- 尋找其他宣洩情緒的出口: 例如:寫日記、聽音樂、運動、與朋友聊天等。
- 與您的醫生或心理諮詢師討論您的想法: 他們可以幫助您更好地理解這些想法背後的原因,並提供相應的應對策略。
請記住,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思緒和情緒,並找到讓自己感到平靜和舒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