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閱讀與寫作(二)〉提及我大學時期的老師陳家春在他的著作《文學精義》裡說:「創作過程分為素材累積、醞釀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頁123)其中藝術表達一環是複雜而深奧的過程,我認為初學者可以從內容構想和佈局方面開始學習,再慢慢訓練衍詞造句。這樣跟一般學校的訓練——從運用詞語、造句、成段等——有點不同,這種方式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明白寫一篇有結構和佈局的文章並非難事,把文章的骨架定好,就算修辭不怎麼樣,也能使讀者讀得明白、舒服。相反,若結構鬆散,佈局混亂,就算懂得運用艱澀的辭彙,生僻的典故,讀者也難以明白作者到底想表達甚麼。
讓我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為例說明以上的論點:
A. 這幾天心裡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房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B.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 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C.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芒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D.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到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白花,有嬝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D'.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甜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班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B'.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裡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似乎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要算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牠們的,我甚麼都沒有。
A'.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豔歌去的。採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採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採蓮賦》裡說得好:
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LN3MdRNW8
於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10TErNJD0
鷁首徐回,兼傳羽杯;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D9ki9qx1d
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UpHfLdarr
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zuZ2VAoQP
夏始春余,葉嫩花初,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D7tvfqN3R
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裡的句子:
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KvHEGQI14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QXVPniZZs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採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華園。
坊間對這篇經典的散文已作出了詳細的分析,我無意把全文分析一遍。我反而希望初學寫作的年輕人可以從閱讀這篇文章,明白到他們可向大師學習文章結構及佈局,寫出屬於自己的〈荷塘月色〉。
我把全文分成七個大段落。
A起首:簡約交代自己獨自徒步到荷塘的事情。
B-C發展:描寫沿小路往荷塘方向時看見的景致,以及點出自己享受自由與獨處的心聲。B所描寫的「許多樹」,跟B'段所寫的「高高低低都是樹」是互相呼應的。
D、D'描寫中心:D段集中描寫月色下的荷塘景物;D'則是荷塘上的月色。
B' 段回到荷塘周圍的樹景,呼應B段。
A'結束:以「妻已睡熟好久了」呼應A段「妻在房裡拍著閏兒」,揭示作者外出排遣「不寧靜」的心情已好一會兒了,暗示他內心被一些事情糾結著,呼應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裡不寧靜」。
全文的佈局可以一串代號鏈來理解:A - B - C - D(D') - B' - A'87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prEX7t8sm
從以上的代號鏈可以看見,這篇文章以一個首尾呼應的格局來表現作者的心情:因一些糾結內心的事情而未能好眠,遂獨自觀賞荷塘月色,期望排遣愁緒,只是回到家中,妻兒已熟睡,他仍獨自被愁思所纏。A與A'是交代事件的發生與結束;B與B'是描寫主體「荷塘月色」的周邊景致;D與D'就是描寫主體「荷塘」和「月色」。許多學生寫文章,尤其是描寫文,會由A段直接跳到D段,略過B段的「路程」。其實B段的描寫也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前往目的地的路上,隨時被景物的姿態觸發一些感受,那些感受或能成為呈現文章主題的重要部分,使讀者更加投入在文章的氛圍之中。
D和D'段是文章的描寫主體,作者刻意把荷塘和月色分開描述,豈是為了湊字數而已?兩個小段的描寫均十分細緻,反映作者在那一刻,才能暫忘糾結自己的事情,把握短暫的自由,全神貫注地觀賞景色。我曾在〈細節——文章的關鍵〉中說過:「寫文章要著力在細節上,不求多寫,但求寫得精確獨到。要避免寫一些空泛的內容,或者用一些概括的四字詞、成語等形容細節。」且看朱自清是如何描寫荷葉和荷花:「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沒有用甚麼四字詞和成語,但「肩並肩密密地挨著」、「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浪」卻令讀者如親眼目睹這別致的風景了。
這篇文章有兩個地方是別出心裁的。首先是C段。C與B段都屬於承接A段的發展部分,但一般描寫文都會由B段直接連到D段,或者把C段拼入到B段中。為甚麼朱自清要在B段和D段中置入C段呢?他在C段中沒有描寫風景,而是直抒享受獨自帶來的自由。只要瞭解這文章的寫作背景,就會明白朱自清當時面臨的困難。他刻意把C段獨立成段,可能希望讀者多加留意他當下內心的掙扎;其次是A'段,其實這一段可以只交代他觀賞景色過後,回到熟睡的妻兒身邊就夠了,為甚麼突然要延伸到採蓮的事,以及《採蓮賦》與《西州曲》呢?這當然跟寫作背景有關,而他這麼一寫,就更凸顯他如今面對的困境,以及渴想從前美好歲月的感嘆了。這從「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及「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兩句可見一斑。
初學寫作的年輕人當然不能奢望一蹴而就,跟像朱自清一樣的散文家比肩,然而從學習欣賞文章的結構和佈局,也可以像臨摹一樣,寫出一篇格局穩健的作品來。
ns 18.68.41.14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