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在社交平台貼出黑白照及告別式資料。由於碰巧當天是愚人節,加上他作風出位,因此不少網民猜那是「應節」活動。翌日,他親證那是一場莊嚴的「生前告別式」,旨在向大眾推廣「生前規劃」概念。
黃明志是否為幫新歌衝流量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我著眼的,只是「生前告別式」這回事。
不久前就曾在日記中提及個人不大認同掃墓這行為。
相愛、珍惜、孝順為何不表現在當下?人死燈滅,再盛大的葬禮,大家在靈前哭得再傷心、再不捨、再遺憾、再愧疚,也無法傳遞到死者那兒。那些從前羞於啟齒的心底話,哪怕現在喊得聲嘶力竭往生者亦已無法聽見。
我比較相信活在當下,愛在當下。塵歸塵土歸土,他日要是我走了也不必拜祭,連龕位也大可以省下,直接拿去環保就好。
小時候隨大人掃墓已覺奇怪,一行人每年浩浩蕩蕩千里迢迢去燒香燒衣,其實只是後人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外國人從不會燒甚麼金銀衣紙,倒不曾聽說他們當中有誰的先人會變餓鬼。那些紙紮大宅、飛機、遊艇、iPhone、燒賣大概恰如「鑽石恆久遠」,都是商家為了開闢市場想出來的點子罷了;推廣成功,結果普遍人都有求婚就得買鑽戒,拜山不可不燒衣的印象。
至於葬禮,雖然同樣是辦給生者看的,但或許實際上確有此必要。
除了華人社會傳統習俗,更重要的是給悲痛欲絕的未亡人和親友一個精神寄託。至親離開了,未亡人失去活著的焦點與勇氣,可是葬禮總得要辦,許多手續排著隊等他/她決定。那麼最少在喪禮完成之前,他/她有了不得不振作的理由。
所以葬禮還是辦一辦吧,不為往生者,而是希冀至親忙這忙那忙得一頭煙,即使只一時三刻也好,能讓他們稍微忘卻悲慟。
記得曾在作品《失戀日記》中寫過這麼一句:「世上有兩回事永遠叫人感到突然:一是愛情,二是死亡。」
我們無法預計自己會在哪年哪月哪一刻撒手人寰,儘管得了絕症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死亡降臨之際依舊教人手足無措,來不及好好說再見。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確是這麼認為的。
直到讀過《Tuesdays with Morrie》一書,內容發人深省,感受良多。
書中,罹患絕症的老教授 Morrie 對作者 Mitch Albom 說:
“Once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當你學會死亡,你才懂得如何好好活著。)
沒錯死亡總叫人猝不及防,但最少可以利用餘下不多的時間做好「生前規劃」,抓緊時間和每一個珍惜的人道別,微笑著說再見,不留一絲遺憾。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點❤️、書籤📌為我打打氣,讓我知道有讀者陪我一起走下去!!!
歡迎大家加 IG 或 Discord 和我交流、討論劇情、催更、分享貓奴日常及美食心得❣️
| IG:@琉璃異色貓 | Fb專頁:琉璃異色貓 | Discord:琉璃室所 |
ns 15.158.61.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