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揖禮道:「微臣李健拜見聖上。」皇上點頭道:「李卿,請坐。」待他坐定,皇上道:「魏博節度使田承嗣興兵作亂幸賴忠義堂率領中原豪傑支援唐軍,方才平息這場動亂!」李健遊走江湖,在江湖之中建立了武功聲望,統整江湖各方勢力輔佐朝廷,安邦定國,頗獲唐代宗信任和重用。田承嗣原為安祿山麾下驍將,每次征戰皆充當前鋒,悍勇過人。安史之亂平定後,田承嗣與李懷仙、張忠志(後賜名李寶臣)等人暗中投靠了僕固懷恩,搖身一變就成了唐朝的河北諸藩。田承嗣被任命為魏博(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節度使,下轄魏、博、德、滄、瀛五個州。
李健臉上一紅,面色靦腆,垂頭恭敬道:「不敢不敢,此乃微臣職責之所在。這些豪傑雖為江湖中人,倒不乏忠義之士,願為國盡忠效力。」皇上道:「李卿近年以來奔走江湖,整合江湖豪傑支援唐軍作戰,此次平息這場動亂,居功甚偉,朕至感欣慰。」李健聽聞後,當即起身,拱手道:「忠義堂身受皇恩,理應報效朝廷。」
皇上此時起身,負手而立,眉頭緊皺,表情十分肅穆,緩聲道:「李卿幫朕走訪天下,安邦定國,甚為朕所倚重,眼下朕有一任務交辦予你。」
李健道:「此乃忠義堂之職責所在。」事實上,唐代宗在位的這十幾年中,各地爆發的兵變和騷亂可謂不勝枚舉,大唐帝國自從經歷一場安史之亂後,朝廷為了維護帝國表面的穩定,多數時候也只能採取綏靖政策,盡量姑息,一再容忍。
皇上表情肅穆,沉聲道:「元載遭人舉報,圖謀不軌,朕命你明日隨左金吾大將軍吳湊前去抓拿元載。」據史書紀載吳湊性格「小心謹慎,智識周敏,特承顧問,偏見委信」,深得唐代宗信任。
大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河北爆發了田承嗣之亂,代宗忙於平叛,無暇顧及朝廷內部鬥爭。一直到大曆十二年(公元七七七年),河北好不容易塵埃落定,代宗才終於得以騰出手來對付元載。
李健拱手道:「謹遵聖命。」
###
中書省內的政事堂,有二員朝廷大官正在商議朝政,一人是當今宰相王縉,另一人就是正是貪官元載。王縉字夏卿,封爵齊國公,此人唐朝大詩人王維的弟弟,都以文才聞名於世。兄弟二人自小感情甚篤,在安史之亂期間,王維被叛軍俘虜,被迫在叛軍建立的偽朝大燕擔任官職。叛軍大部平息後,唐肅宗平亂後,王維本以六等定罪,必須流放遠州,王縉請削己職以贖兄罪,王維遭到彈劾,將被處罰。此時王縉願辭憲部侍郎(即刑部侍郎)換取兄長免罪,王維被免罪,但王縉被降了一階。後來唐肅宗得知了王維私下寫的詩《聞逆賊凝碧池作樂》,知道王維是「被脅從賊」,因而赦免了王維。
當年,在協助代宗誅殺魚朝恩後,元載成為朝廷上的首席宰相。王縉順從元載,儘管王縉以自大聞名,元載也為之不快,但兩人關係一直良好。王縉及其兄弟們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王維、王縉兄弟根本不吃肉,不穿彩衣。妻子李氏重病七年後去世,他請求把道政里的私宅改為寶應寺,以求為亡妻祈福,度僧人三十人住持,請求賜寺額獲准。每當節度觀察使入朝,王縉就請他們來寶應寺遊玩,施加壓力讓他們捐助佛寺。王縉不僅影響了同為佛教徒的元載和杜鴻漸(唐濮陽人,字之選。進士及第,因安史之亂中迎立肅宗,受封衛國公,至代宗朝官至宰相。),他們都喜歡給僧人供飯,且也使代宗篤信佛教並深信只要如此,就能使唐朝無論遭受什麼災難都能免於覆亡,代宗於是下令僧尼免於刑罰,建立很多寺廟。王縉和杜鴻漸也施財造了很多寺廟。由於皇帝和宰相帶頭,很多官員也都成為佛教徒,然而這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竟然為了修建五台山金閣寺,花費錢多達億萬,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華麗無比。除此之外,王縉給中書省符牒,令五台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說,以求牟利。
王縉道:「元兄,文武才略,古今莫及,聽聞貴家大宅歷時兩年方才完工,亭、台、樓、閣巍峨宏麗,令人讚嘆。」元載耗費巨資的官邸,巍峨宏麗,極盡奢華,冠絕百官。唐代當時繁華程度令人震驚,彼時唐印度僧人曾親眼見證過唐朝都城舉世無雙的繁華景象,曾寫過一首佛偈:「願身長在中華國,生生得見五台山。」 可見梵僧對當時的唐朝都城的繁華有著深深的眷戀。
元載卻笑道:「王兄,小小官舍何來巍峨宏麗?你這話可不能讓皇上聽見,王兄官邸聽說也用上了上等沉香木,奢華程度可見一斑。」在唐朝的王公貴族以及達官貴人中,使用沉香木建造亭、台、樓、閣或者房屋,不僅是一種見怪不怪的平常事,而且即使是在民間一些富貴家庭,也會使用沉香木作為房子的主梁或支柱。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