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故事中,總是把心靈感應這一種超能力說得玄之又玄,彷彿了解他人心中所思所想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新聞上曾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例子。許多人言之鑿鑿地表示,他們與有血緣關係的親人縱使相隔千里,仍能在對方發生事故時有所感應,因而產生嚴重不安感。這是最符合心靈感應的描述,但未必是所有人都想擁有、或曾擁有的體驗,故此以下將從更現實的角度切入說明。
事實上,察覺他人想法是許多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一方面是聽,一方面則是看。
若你認真留意語文課程中聆聽的部分,必定會發現一些無關說話內容的題目,它們問的是講者說話時的情緒——對大部分人來說,解答這類問題很簡單,我們並不用費多大的功夫、也不用去請教老師,便能輕易體會到別人語氣中的抑揚頓挫代表的是什麼感情。
同時,神情和姿態也會向我們傳達出訊息。許多時候,就算你不主動觀察,就算對方的表情並不明顯,你還是能感覺到他或她散發出的氛圍。若是再深入去說,在無數刑偵劇集中,有關微表情的描述並不少,在此不加贅述。
心靈感應說得奧妙無比,但想深一層,似乎不過是多數人都具備的一種感知力。
而能不能妥善運用這種感知,則判定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好的人,往往能夠體察他人的難處,懂得活躍氣氛,察言觀色,不在不該說話時說話。
但被認定為社交能力不好的人,未必沒有這種感知。他們也許只是不願去理解,也不願為了遷就他人而委屈自己。
比如說,當雙方吵架,正在氣頭上,便不會考慮給對方一個下台階,於是便愈鬧愈僵,許多時候便會導致關係產生裂痕——縱使在某個時刻,你已經明白自己說話越過了界線,明白自己不該往下罵了。
人類擁有理智,也擁有感情,兩個條件互相配合下,似乎最佳方案是由理智主導情緒、控制情緒,然而在現實中,你和我往往是由情緒主導理智的動物。
我們有同理心,但又具備不被同理心影響的鐵石心腸。
我們能感知別人的不安和悲傷,但公民義務中並沒有提及必須回應他們的需要。
我們可以對人溫柔,但更多時候我們冷眼相待。
也許只因她曾經說過一句令你不快的話,便足以令你對她的痛苦幸災樂禍。也許只因立場不同,便令你對他們口誅筆伐。也許這個能力,根本沒什麼作用。
不被運用的超能力,終究算不上超能力。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