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話說,有一日番使遞國書到,眾臣面對西域番書鳥獸之跡,竟全然不識一字,只能如實啟奏唐玄宗。玄宗大怒道:「三日,若無人識得此番書,一概停俸;六日無人識得,一概停職;九日再無人識得,一概問罪。別選賢良,共扶社稷。」
朝中文官人人震動,遑遑不可終日,所幸,翰林學士賀知章在朝為官得知李白能夠辨識番書,便於次日保奏李白,可讀番文。唐玄宗即刻欽賜李白進士及第,著紫袍金帶,紗帽象簡見駕。隨後,李白進宮,並於天子面前將極具挑釁的番書翻譯出來。當文武群臣面對此番書,只能面面相覷,無人懷良策敢應敵時,李白從容出面,願意於來日在番使的面前,回復番書,讓番國可汗拱手請降。
唐玄宗聽到李白如此自信的回答後,龍心大悅,立即拜李白為翰林學士,並賜酒暢飲。回復番書當日李白乘機要求楊國忠為自己磨墨,讓高力士脫靴著襪,李白對玄宗道:「臣意氣始得自豪,方可不辱君命」,用人之際,玄宗只得傳旨,讓楊、高照辦。李白寫《嚇蠻書》,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何等風光﹗李白洋洋得意,手不停揮,很快便完成《嚇蠻書》,當朝宣讀,讀得聲韻鏗鏘,番使面如土色,以為李白乃天上神仙下凡。
李白何以定要楊國忠捧硯,高力士脫靴呢﹖這故事還得追溯到李白當初來到京城長安發展,與翰林學士賀知章一見如故,每日談詩飲酒,賓主甚是相得,眼看省試臨近,賀知章修書一封,讓李白去找主試官員。誰知當年主考官楊國忠監考官高力士,都是愛財如命的奸臣,一見柬帖,認定是賀知章受了李白金銀,卻寫封空書到這裡白討人情,反而怨恨李白。省試那天,楊國忠見卷子有李白名字,也不看文字,亂筆塗抹道:「此等書生不識大體,只好與我磨墨。」高力士道:「磨墨也不中,只好與我著襪脫靴。」喝令將李白趕出考場。李白受屈,怒氣衝天,發誓要報此仇。爾後,番邦國王儘管囂張跋扈,看了大唐國書,也大吃一驚,萬萬沒想到大唐有人識得番文,番國君臣咸以為天朝有神仙幫助,如何敵得大唐,馬上寫了降表,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曠世奇才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正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此時此刻,張鎬沒因自己的顯貴而忘了故友李白,經他與其他人全力營救之下,唐肅宗終於赦免其流放夜郎之罪。吳通道:「大人往日與李翰林大學士切磋詩文,進而相知相惜,肝膽相照,互相知心,此番李翰林大學士獲罪,大人為此著力甚多,無愧朋友一場,吳某佩服。」
多少朋友能做到『苟富貴,勿相忘﹖』張鎬卻道:「車馬衣裘,與朋友共,只是張某能力所及,僅止於此而已﹗」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最困頓的時候,還能不變初衷的支助扶持,才是真正的朋友。
從張鎬所言可知,此人交友情真意切,誠乃性情中人,吳通亦是大為感動,道:「大人乃俠義宰相,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今日得知大人與李翰林大學士深厚情誼,令人動容,吳某佩服之至,唯有拜倒轅門了。」
張鎬道:「吳堂主乃忠義之人,張某也就實言相告,我的第二位朋友,乃文采出眾之輩,其才情與李翰林大學士相比也不遑多讓,可謂是各擅勝場!」語氣一頓,吟誦道:「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我這位朋友曾經官拜『左拾遺』。」
吳通詫異道:「可是大詩人杜甫﹖」古代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有著功名濟世之心,杜甫身為讀書人,一生政治抱負和理想就是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追隨肅宗,找到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朝廷大員房琯,杜甫被破格任命為在皇帝身邊「拾遺補缺」的言官—左拾遺。
不過真正能夠做到功名濟世的讀書人終究只是少數。杜甫晚年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結束了漂泊的生活,得以在成都定居下來,並建起了自己的「杜甫草堂」。而在這個時期,杜甫也拜訪了成都的武侯祠,第一次祭拜到了自己的偶像諸葛亮。此時感嘆之間寫下千古名作《蜀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也是說自己嗎﹖杜甫為詩歌生,為詩歌死,雖在世之時,窮困潦倒一生,終日窮忙,沒有李白風光,李白早已名成天下,杜甫則不然,不僅詩歌不被賞識,人窮沒人愛搭理他,唯一賞識杜甫的人是唐玄宗的駙馬爺張垍。早年如其詩作所言:『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但是如果把杜甫一生的詩作全部讀完,就是一部見證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一場安史之亂,成就了「詩聖」,其作品得以萬古流芳。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tvbPuE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