喺講之前都要戴返個頭盔先,因為坊間其實都有好多做廣東話考據嘅人,而各家都有自己嘅考據方法同埋自己嘅參考資料。同時,我都覺得,喺考據嘅過程中,有好多時候會出現多過一個來源嘅情況。畢竟,好多用語嘅本源都已經年代久遠,字嘅形、音、義都會有所演變,有時都好難知道邊個來源係穿鑿附會,邊個來源係合情合理。不過,去翻查下一啲唔同嘅資料,去嘗試了解下我哋日常會用嘅字,個過程中都有可能會有有趣嘅發現。咁就不如用個開放啲嘅態度,去睇下日常廣東話嘅用字用語係點嚟同咩意思啦。唔鳩噏太多,入返正題先。
「膝頭哥」,我諗大家都知係咩嚟架啦。根據返東漢時期嘅一本字書──簡單嚟講就係古代嘅字典──劉熙所寫嘅《釋名》所講:
「膝,伸也,可屈伸也。」
「膝頭曰膞;膞,圍也,因形團圜而名之也。或曰蹁;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
──《釋名.釋形體》東漢.劉熙
上面所謂嘅「膞」,就係因為形狀圓揼朵咁,所以有「膞」嘅叫法;「蹁」就係因為扁而咁叫。不過「膝頭」都唔係重點,重點係個「哥」字。點解要叫「哥」呢?呢個問題有好幾種講法:
其中一個講法,係話「哥」字嘅本字係「髁」,可以睇下以下嘅引文:
「髁,髀骨也。」──《說文解字.骨部》東漢.許慎
「髁,膝骨。」──《廣韻.平聲.戈韻》北宋.陳彭年等人
好多情況下,「髁」都係好似許慎所記載咁講,係指大髀骨,但係《廣韻》就記載咗有膝骨嘅意思。而讀音上,而家廣東話入面,佢係讀「科/fo1/」,同「哥」字嘅讀音/go1/,同韻母同聲調,但係聲母就唔相符。不過古韻書入面,「髁」係嘅聲母係屬「溪」母;「哥」係屬「見」母,對比返今日嘅廣東話,只係聲母送唔送氣嘅分別,即係好似送氣嘅例子就有「靠/kaau3/」;唔送氣嘅例子就有「教/gaau3/」咁樣。咁睇嘅話,讀音上都幾相近。
另外有一個講法,就係指「哥」字嘅本字係「蓋」。就好似我哋都有另一個叫法叫「菠蘿蓋」咁,所以本身都係叫「膝頭蓋」,不過因為語音演變嘅問題,本身嘅「蓋/goi3/」,個韻母縮短咗,仲變埋調,變成咗讀/go1/。
我仲聽過一個廣州人嘅講法就係,因為我哋傳統上有陰陽嘅概念,所以就將陰陽嘅概念擺咗喺入面。凸出嚟嘅嘢就會視之為陽性,而「哥」就係我哋同輩入面比我哋年長嘅陽性人類;膝頭哥係人體上較為凸出嘅部位,所以以前嘅人就加咗「哥」字呢個後綴喺「膝頭」之後嚟表達。同樣,鼻哥都係因為咁而加咗呢個後綴。
唔知邊個講法會令你覺得合理啲呢?另外,就第三個嘅陰陽說,咁陰性嘅呢?廣東話又真係有啲對陰性嘅嘢加後綴嚟表達喎,不過就聽日再講。
因為參加咗佛系日更大挑戰,仲要係全更組,諗住淨係逢禮拜日休息,八月嘅其餘時間都係會日更,唔知寫唔寫得切,不過未試過就試下佢啦。之後嘅文都應該唔會有咁長篇幅,會以簡短為主,希望完成得到呢個挑戰!
目錄
甲、鳩噏 │ 乙、娛樂 │ 丙、文學 │ 丁、語言 │ 戊、文化 │ 己、文字 │ 庚、歷史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