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嘅《擸架生》就用到「起晒䚗」,之後就嘗試查下應該係用邊個「䚗」字好啲,發覺都係眾說紛紜。
講下意思先,呢隻字其實係指蟹箝或者蟹螯,所以中文大學嘅《粵語審音配詞字庫》直接將我哋而家讀嘅廣東話音/gong6/,列咗做「螯」嘅異讀音,可以嚟呢度聽下個讀音。不過,「螯」嘅原本讀音係/ngou4/,夾硬將/gong6/音當係「螯」嘅異讀音似乎有少少牽強,因為兩個音嘅聲母、韻母同聲調都完全唔同,亦都冇乜相似嘅地方,所以我就唔會用「螯」字嚟表達/gong6/呢個音。
原本我係用「弶」嘅,因為上網搵返嚟,最易出到嘅結果就係呢隻字,可能因為比較之下,呢個字容易打到出嚟啩。喺未有太多研究之下就用咗個「弶」字。但係好奇心驅使之下,都係查下應該用邊隻字會好啲。
咁就講下個「弶」字先啦,點解我會選擇唔用佢而用其他字呢?
弶:《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其亮切,强去聲。《玉篇》施罟於道也。《廣韻》張取獸也。《集韻》以弓𥄲鳥獸。
──《康熙字典.弓部.八》
「弶」字嘅讀音係「其亮切,强去聲」,嚟到今日嘅廣東話音就係讀成/goeng6/,實際上嘅讀法,可以嚟呢度聽聽。我諗識廣東話嘅人都會覺得呢個音奇怪,唔係我哋讀開嘅音嚟,不過同/gong6/比較嘅話,的確聲母同聲調都一樣,係韻母有啲唔同,但起碼都係後鼻韻母,即係都係/ng/尾嘅讀音,相對於「螯」,讀音上係合理好多。但係字義上,「弶」係一種捕捉鳥獸嘅工具,同蟹箝嘅意思好似一啲關係都冇,所以就放棄咗用「弶」。
另一個搵到嘅字係「拱」:
拱:讀若降下去聲。蟹之兩螯。狀類拱手。故謂之拱。
──《廣東俗語考.釋動物》民國.孔仲南
「吾粵語言。多有合於古音古義者。如身體中之頭面頸喉大髀。與夫日頭月光。若粥若飯。其名稱皆本於五經。非同呼腦袋。臉子。嗓子。腿子。太陽。月亮。稀飯乾飯。之外省語。悉本方言土音之可比也。然粵語之名物雖正。而亦多有求其聲而無其字者。何哉。則以語音讀音分而為二之故。於是輕重清濁之間而音變矣。無呼作母。合呼作憾。返呼作翻。勿呼作米。尋聲者無從下筆。於是而生安白造之俗字出焉。」
──《廣東俗語考.自序》民國.孔仲南
睇作者嘅〈自序〉,可以見到呢本書其實係傾向想喺已有嘅字入面去搵返廣東話嘅本字,而唔想生安白造一啲俗字出嚟。而根據佢嘅考據,佢認為/gong6/嘅本字應該係「拱」字,原因就係蟹嘅兩個箝好似我哋人拱手咁,所以就覺得本字係「拱」。讀音就係「降/gong3/」嘅「下去聲」,呢度講嘅「下去聲」即係我哋而家講嘅「陽去聲」,佢分嘅上下,我哋而家係用陰陽去分,詳情可以睇下我篇《粵聲調》。
而「拱」而家係讀/gung2/,將佢變讀成/gong6/,聲母係相同嘅,韻母亦都相似,只係聲調由陰上聲變咗陽去聲。以廣東話變調嘅情況去理解,我哋有「蛋」字,由「蛋/daan6/糕」,變調成「雞蛋/daan2/」,雖然就諗唔到有陰上變陽去嘅例子,但係成個字嘅語音演變又唔算太離譜。
不過,以香港人閱讀嘅角度嚟睇,如果我打「蟹拱」或者「起晒拱」出嚟,會唔會唔知我噏乜呢?又會唔會出現歧義,會理解咗做其他嘢呢?呢個問題都係值得考慮,所以我都係冇用到呢個字。
最後就講下而家揀咗嘅「䚗」字:
䚗:舉角也。假借為扛字。魏大饗碑上索蹹高䚗鼎緣橦,西京賦烏獲𧢸鼎是也。𧢸亦䚗字。從角公聲。古雙切。九部。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根據《說文解字注》嘅注釋,「䚗」係「扛」嘅假借字,即係舉起個鼎嘅意思,似乎同我哋而家講嘅「䚗」,比較有啦更。讀音同「扛」一樣,而家嘅廣東話「扛」讀「江/gong1/」,同/gong6/嘅聲母韻母完全一樣,只係聲調唔同咗。
同時,根據清光緒時代嘅舉人──詹憲慈寫嘅《廣州語本字》,佢就有收錄「䚗起膊頭」呢一條,幻想下,蟹舉起佢對䚗,同人䚗起膊頭,似乎都有幾分相似,所以我就用咗「䚗」呢個字。
而「起晒䚗」,意思就好似隻蟹想保護自己或者想攻擊敵人嘅時候,舉起兩隻蟹䚗咁樣。要嚟形容人,就係話人裝腔作勢,扮晒好有攻擊性咁款,令人唔容易接近,為嘅就係想保護自己。
人哋講下笑姐,冇心嘅,唔使一嚟就起晒䚗,放鬆啲。
目錄
甲、鳩噏 │ 乙、娛樂 │ 丙、文學 │ 丁、語言 │ 戊、文化 │ 己、文字 │ 庚、歷史
ns 15.158.61.7da2